
知识分享是每位法律人展现专业形象的必要功课,也是知识管理从输入到输出的必要技能,在我们的工作场合,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如何向合伙人/团队汇报案件?
如何做团队内部知识分享?
如何向客户做专题分享?
面对若干种分享场景,我们需要准备一套标准的分享思路,这样会让我们有备无患。首先,我们要明确分享时间,天同律师事务所有一个案件汇报“5分钟规则”,Ted演讲也有“18分钟规则”。这么规定的原因在于人的注意力大概是15分钟左右,单位时间内有助于一个观点和想法的高效表达,同时也为了促使律师朋友更准确地选择内容,更简洁、精准地表达观点,培养律师的表达技能。当然,如果做一堂公开课的话,时间不得不超过15分钟,你可以每隔十分钟让受众放松一样,让他们始终跟着你的思路在走。
明确时间后,我为大家分享三个锦囊完成一次分享准备:
第一个锦囊:确定主题和受众,明确价值点
首先要明确这次分享的主题和受众群体是什么,我对于这个主题的期待以及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受众的画像以及所希望获取的价值是什么,主办方的诉求和目的什么,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相应调研和目标罗列,然后再去匹配自己的知识库,哪些是自己擅长的知识点,哪些是知识盲点,哪些可以通过努力进行知识体系的闭环。
第二个锦囊:确定框架体系,强调内容边界
好的故事和分享需要厘清知识脉络,我们只有娓娓道来,起承转合,才能引人入胜。我们刚开始做分享时,往往习惯以先后顺序边口述边记录ppt或者文字,但是对于内容比较多,或者观点比较深奥的内容来说,往往会使听众难以理解,并且全文会散难以抓住受众耳朵,因此在做内容设计时要“先画骨骼,再填内容”。在这里给大家推荐结构化工具,幕布还有石墨文档。同时,一个完成的知识内容,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数量不宜过多,3个为最佳,三”的法则是指,人们能够很好地记住三项信息;如果再增加信息,记忆的效果就会大大减弱。这是写作和传播中最有用的概念之 一。
第三个锦囊:补充内容并试讲,完善内容充实度
框架搭建完成后,需要逐步补充其中的详细内容,除了在分享前尽可能地查阅相关资料文章寻求答案以外,我们还应借此过程发现思维和知识盲点,提升自己对于此话题的深度掌握能力。在完成全部分享准备后,要进行一次试讲,并记录试讲中遇到的逻辑漏洞和知识盲点。试讲时要记住三个技巧:第一是放慢语速,让思维跟得上自己的语速;第二是避免口头禅,一定要简洁表达;第三是结尾要适当回顾,每个结构后简单回顾使分享具有完整的体系,让听众更有收获感。
如何站在受众视角,通过清晰的表达以及对受众的掌控力,让内容更高效更有价值传递出去,真正的解决问题,这是分享最重要的一个意义。我们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知识训练和内容输入,才能更好地搭建知识体系金字塔做好知识管理,以应对不同场景下的知识输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