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三个锦囊 | 法律人从知识积累到知识输出之路

马旭 
2021-10-06 10:20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念书时如此,工作后亦然。主动将学习作为一个持续动作和长久习惯坚持下去,受益良多。


而作为律师,除了出于自律持续学习外,还面对着整个法律圈层的外在学习压力,国家颁布的新法新规、最高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性判例、业内权威教授的研究成果……它们在推动,甚至逼迫律师学习。


那么如何更好地学习,真正将知识学习与自己的工作内容相结合呢?三个锦囊告诉你,怎样打通「知识积累—知识输出」的路径。


1、知识收集有方法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工具的进化使得知识分享变得扁平化、泛滥化,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自媒体……大量平台每天都会输出海量信息,哪怕我们经过专业的训练与学习,有时面对一个课题,仍然有着深深的焦虑:我收集的知识全面么?准确么?可靠么?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体系化、权威化、穿透化知识收集活动,来打消这种焦虑。以某一法律课题研究为例:我们势必要从相关的法律法规、既往的司法经验、现实案例、理论文章入手,而它们就共同构成了这一知识收集活动的体系;在收集上述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专业数据库、挑选权威专著,同时采取交叉印证,经此我们也就达成了权威化的要求;最后,要对相关文件引用的信息,寻找最终信息源进行判断,反溯加上判断,既穿透了整个收集活动,也最终使我们对所收集的知识有了确信。


2、体系搭建有必要


知识收集是重要的,因为它实现了从无到有,但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尚未将知识吸收、内容。这要求我们要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体系搭建方法,通过整理收集到的知识,将其内化为经验,方能真正为我所用。


整理知识树、类比学习法、记忆宫殿法、分类编码法……可供借鉴的方法有很多,但都要求我们掌握重要节点,进而打通脉络,从本质上减轻记忆负担。我们无法成为全知全能者,只要能拥有知识的目录、地图、钥匙,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反应过来去找哪些既有材料,就已经足够。


3、知识输出是终途


如果知识仅能停留在脑中而不能输出,那就毫无意义。输出分为用以互相印证启发的“交流”,以及用以现实检验的“实践”。


交流时,要注意对象、目的和载体:对于法律人而言,接待客户、同行研讨、培训授课等都是交流的一种,但具体交流对象、交流目的、交流载体均有不同,由此产生的风格表述差别——或偏向平实直白,或偏向专业精炼;内容构成差别——或分析案情为主,或总结经验为主。


实践后,要注意反思和行动:对于法律人而言,采用一种策略进行诉讼,结果不如预期,那么一定要加以反思——是根本性地选择错误?是当庭某一关键节点发挥失常?还是目前理解不足没能转准核心?……找到问题,分析问题,后续有针对地进行补足,形成“知识积累—实践检验—继续积累”的正向循环。


何时我们能够做到根据不同情境,从同一知识体系出发,“区别”对待交流活动,从容地提供法律服务,才证明我们真正掌握了知识。


以上内容,来自于对两门课程的思考:天同(沈阳)律师事务所张自强律师的「法律人的知识管理方法论」(上线更新中);安嘉律师事务所张丽珍律师的「离婚房产分割」(预计10月下旬上线)。






相关链接:

掌握三步谈判模型,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法律人如何增强个人影响力

法律人如何快速高效写作

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刑民交叉律师

如何快速进入一个陌生的法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