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教你如何识别真假律师
2017-03-15
本文由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wusongyueduxms)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又到了,人们早已在食品、旅游、网购等生活消费上懂得如何维权,而聘请律师也是其中一条实现维权的途径。在现代社会,人在生活上难免会遇上点纠纷或麻烦,享受法律服务也将成为日常。与其他服务行业一样,作为消费者的委托人也需要提高甄别意识,莫在败诉后说出:"我好像请了一个假律师!"
笔者在此罗列几项常见误区和辨识方法,谨供消费者参考。
一、律师与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区别
法律工作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工作者指的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包括法官、律师等;狭义的法律工作者即专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法律工作者都是律师。
对于二者的区别,法律圈内人士都很清楚,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很难看出门道,毕竟后者也可以坐上民事法庭的代理人席位。甚至在很多新闻报道中也经常对法律服务工作者假以"律师"的名义。但二者的区分是十分明显的:
(1)执业门槛不同:律师的要求是大学本科起步,通过竞争激烈的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持有《律师执业证》;法律服务工作者只需高中文凭,通过由地方司法机关组织的考核取得证书,听闻通过率在99%以上;
(2)单位名称不同:律师的执业机构是某某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工作者则只能在某某法律服务所执业;
(3)业务类型不同:律师可以从事任何业务,而法律服务工作者不能代理刑事及涉外海事民商案件;
(4)执业地域不同:律师可在全国范围内代理业务,而法律服务工作者只能在其县级行政区划和直辖市的区(县)行政区划辖区内执业。
当然,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整体执业水平虽不如律师,但其是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度初刚恢复律师制度、律师还很稀少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起临时补充作用的组织,如今也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而合理存在。
二、社会律师与公职律师的区别
普通消费者眼里的律师,是大家早已熟悉的社会律师,主管单位是所在的司法局。但律师行业根据其所在单位和执业范围的区分,还可以细化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和军队律师等格局。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于去年6月颁布的《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公职律师是在国家行政部门设立的政府律师,由政府支付薪水,属于国家公务员序列,主要办理本机关法律事务,以提高政府机构依法行政水平,在法律上维护国家利益,公职律师不得为社会提供有偿法律服务,不得在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兼职,不得以律师身份办理所在单位以外的诉讼或者非诉讼法律事务。
由此可见,公职律师与我们口中常说的律师还是有着本质区别,是不能为个体消费者提供法律服务的。
三、如何辨识"虚假"律师
(1)一查:鉴定真假律师的最直接方法,当然是查看其是否持有《律师执业证》。如果不方便要求,可以直接登录其所在的司法局网站或者律师协会网站,输入其名字即可验证其是否是律师、所属律所、执业年限及考核结果等信息;
(2)二看:律师很多时候被看做是自由职业者或是个体户,但都有正规的执业单位和场所,建议直接到律所接受当面咨询。全国各地看守所由于私密性,很难通过地图导航找到,律师界同行曾开玩笑,只要看到"专业刑辩律师"等招牌就知道目的地将近。显然,那些在看守所附近"摆摊式"人员并非真正律师。
(3)三听:在绝大多数时候,律师的言语在一定程度代表其专业水准,可以针对你的问题当场说出争议焦点和初步意见。对于那些满嘴鼓吹"有公检法关系"、"保证胜诉"、"不赢不收钱"的律师,选择更要慎重,他们虽然是真律师,但不一定是好律师。
鉴定真假律师不难,但识别好坏律师不易。消费者在遇上法律难题时,心情会较为急躁。但本着顺利解决问题的初衷,一定要冷静且慎重的选择律师,除了依赖律师的口碑和名声,如是遇上民商诉讼纠纷,也可以通过无讼名片等大数据查阅律师之前代理类似案件的经验和业绩,作为选择合适律师的参考之一。
在读
热门评论
点击看看法律人在讨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