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同律师事务所李谦
法律检索,与其说是知识创造,不如说是信息的发掘与重整。
信息早已存在,只是没有以你期待的方式被编排并且呈现出来。检索的价值,在于以某一特定问题为核心去充分挖掘相关信息,将零散的知识以科学的体系整合并重构。决定这一过程是否高效的因素之一,是检索路径的科学性。
在开始检索之前,设计好检索的问题、勾勒好检索的路径,远远比直接动手找重要得多。而在检索之前“想明白”,是被很多律师忽视的重要环节。要做到“想明白”,以下几个步骤必不可少:
一、用规范、简洁的语言概括检索命题
就像命题作文不好好审题会“走题”一样,开始检索之前不清楚、准确地定义待检索的问题,会导致检索路径发生偏移,进而在无关信息的检索和筛选上浪费大量时间。
所以,在打开任何一种检索工具之前,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先用规范、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你要检索的问题。
譬如,检索某个行为是否构成“表见代理”,如果直接以“表见代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出现的相关案例数量可能很惊人,在海量的检索结果中做进一步排查将耗费大量不必要的时间,而且很容易发生混乱。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应该先用规范的“法言法语”抽象出检索命题,以这种思维指导检索,你的检索命题就应该由宽泛的“表见代理”细化成类似于“银行副行长用私刻的公章伪造授权、签订合同的行为,是否构成表见代理”的表述,清楚地去界定当事人身份及行为特征,避免检索出过量的无关信息。再譬如,检索民刑交叉案件二审程序上如何处理,应该尽可能准确地罗列并描述所有可能影响结果的要素。“一审法院因所审理民事案件涉嫌刑事犯罪,作出移送公安/检察机关处理、驳回起诉裁定后,二审法院如何处理”就是一个相对清楚且规范的检索命题表述。
这样做的好处,一来有助于尽量限缩待检索的问题范围,二来有助于提升关键词的准确性,三来有助于辨别检索结果的关联性。在开始检索之前精准定义检索命题,是我们提倡必须培养的检索习惯。先开始的时候概括不准确,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可以在检索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检索命题,达到精准概括的目的。经常进行这样的自我训练,对事实的概括能力和对核心法律争议的把握能力都会随之提高。
二、以合理的层次梯度组配关键词
检索的要点在于找到合适的关键词。检索命题模糊的时候,积累的关键词不准确也不丰富,这种情况下,往往难以做好检索。在精准描述检索命题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合理组配关键词,搭建科学的检索梯度。
北京大学凌斌教授在《法科学生必修课——论文写作与资源检索》一书中,介绍了“关键词金字塔”的组配方法,即按照关键词与核心争议的关联程度,将关键词分为“核心关键词、重要关键词和其他相关关键词”三个层次,检索时按照关键词重要性自上而下有序排列组合,确保检索有序进行。
越复杂的检索命题涉及的关键词越多,组配情况也越复杂,为确保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在找准关键词并进行重要性分组之后,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尽可能搜集关键词的同义词;二是合理选择逻辑符号(这里指的是专业数据库通用的“布尔逻辑符”)将关键词连接起来。
凌斌教授例举了一个交通肇事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制度问题相关的关键词金字塔(《法科学生必修课——论文写作与资源检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102页),对于我们学习如何搭建检索的关键词梯度,很有启发:
核心关键词:附带民事or附带民事诉讼
重要关键词:刑事or交通肇事、赔偿or补偿、赔偿or量刑、量刑or减刑or从轻、物质损失or财产损失or实际损失
其他关键词:补偿被害人、刑事和解、调解or和解、刑事损害赔偿
核心关键词是必须出现的关键词,应与不同的重要关键词及其他关键词组配后进行检索。由于关键词本身涵盖的范围有大小之别,得到的检索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异:如果出现的检索结果较少,应该进一步尝试其他同义或近义关键词配组,以获得更多的研究样本;如果出现的检索结果过多,则应进一步缩小关键词范围。当你把所有可能使用的关键词合理分组、分层之后,如何组配就是个根据不同的检索目的排列组合、调整试验的问题了,不知从何下手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三、利用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获得更全面的检索结果
仔细研究所有看似偶然的成功检索,会发现其背后都隐藏着一条共同的逻辑规律:初步搜索→精确匹配→核实校对。
很多偶然但十分关键的信息源,并不是靠运气碰来的,而是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排查获得。譬如查找某个自然人的财产,很可能从在百度中键入这个目标自然人的名字开始,然后再逐步添加可以描述身份特征的关键词,去发掘其他线索。如果知道这个人任职于某机构,而该机构的办公邮箱后缀是特定的,就可以用“姓名全拼+@+机构邮箱后缀”的关键词组合去尝试查找该目标自然人的其他重要身份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你可能找到这个自然人的办公电话或者手机号。而手机号这一重要关联信息的获得,将带动更多重要信息渐次出现,譬如在支付宝或者微信好友搜索中输入手机号,就可能发现目标自然人的支付宝账号和微信号,甚至进一步挖掘出更多其他信息。
对于一个优秀的检索者来说,脑子应该像一个沙漏。在面对复杂又极具挑战的检索命题时,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会巧妙利用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只要能在海量信息中发掘出一条关键信息,以这一条关键信息为突破点,带动更多的关键信息的出现,你就有可能完成一次漂亮的检索。
沙漏上方的大口就是“初步搜索”阶段,这个阶段很可能耗时极长、检索结果的关联度极低,但只要能从这些结果中发现一条高度关联的信息,也就是沙漏最细的部分,就完成了“精确匹配”,这条精确匹配的信息将在互相关联的信息系统中引导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你完成检索结果的“核实校对”。
上述三种方法当然不能囊括确定检索路径的全部,每个人在检索实践中都有可能开拓更科学更高效的检索路径。这篇文章想要分享的,是在开始检索前“想明白”“想清楚”的重要价值,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前期工作”,实际能为我们后续的检索节省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而检索效率的不断提高,正是每一个检索者都应努力追求的终极目标。
实习编辑/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