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wusongyueduxms)
庄严的钟声响起,法官阐述了一段话,“在本案中,已有一人身亡,另一个人的生死掌握在你们手上,如果你们能提出合理的怀疑,无法确认被告是否有罪,基于这个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做出无罪的判决,如果你们找不出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基于良知,判决被告有罪。”这是1957年上映的电影《十二怒汉》中的情节。
1957年的《十二怒汉》是一部以陪审团为主角的法庭戏,是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1957年获得柏林金熊奖、1958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被美国媒体称之为“电影史上的不败经典”。
剧情简介:
法庭上,对一个被指控杀害父亲的十八岁男孩的宣判正在进行,而最后的审判还需要考虑此次由十二个人组成的陪审团的意见。
这十二个人各有自己的职业与生活,他们当中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工程师、毫无见地的富家子、歧视平民的新贵族、性情暴躁的老警察、精明冷静的银行家、只赶时间的推销员。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说话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达扮演的工程师之外,其余的人都对这个案子不屑一顾,在还未进行讨论之前就早早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凶手。
一切的证据都显示男孩是有罪的,大家觉得似乎毫无讨论的必要。但第一次的表决结果是11对1认为男孩有罪,按照法律程序,必须是一致的意见、也就是12对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所采纳。
首先站出来赞成无罪的是戴维,由于戴维的坚持,也随着对三个关键证据的科学推测,赞成无罪的氛围开始在其他十一个陪审员之间扩散。对男孩是否有罪的表决也开始出现戏剧性的改变:11对1、9对3、8对4、6对6、3对9、1对11。
最后,通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终于,12个陪审员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无罪!
法理分析:
《十二怒汉》毫无疑问是目前为止描绘陪审团评议最出色的影片。陪审团按照英文的意思应该称临时公民审判团,或者公民审判团。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陪审团制度起源于英国,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陪审团制度传入美国,并通过美国对陪审团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其在美国得到了比英国更好的发展。
电影中的陪审团成员为什么是12人?
如今美国的陪审团可分大陪审团(grandjury,又称“起诉陪审团”)和小陪审团(petitjury,又称“审理陪审团”)。大陪审团只负责决定对刑事案件是提起公诉还是不给予起诉;小陪审团的主要任务是审判案件,包括审判刑事和民事案件。电影《十二怒汉》中的陪审团属于通过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决定嫌疑人是否有罪的小陪审团。依据美国的司法制度,大陪审团的组成人数最少6人,最多23人。小陪审团通常是12人。但在许多州,法律规定陪审团的人数可以减少为5至6人或当事人同意的人数即可。小陪审团12人的规定最早来自1164年英国亨利二世国王的《克拉灵顿诏令》,规定王室法官巡回审理应以当地12名证人的一致宣誓证言为认定事实方式,后来演变成陪审团制度并被其他英美法国家继承。为什么是12而不是13或11,据说和《圣经》有关,是代表耶稣12门徒。
电影中的12名陪审员都是白人是否合理?
重要案件审理中,陪审团成员构成影响裁定结果。有研究表明,美国不少地方存在利用各种借口将非洲裔美国人从陪审团中剔除的情况。在一些饱受争议的司法案例中,陪审团构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被视为“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案,刑事诉讼案和民事诉讼案结果迥异,两个陪审团成员的种族背景不同被普遍认为起了关键作用。
现在的美国,所有成年公民都可能被选为陪审员。因为美国的种族繁多,有时他们的陪审团会要求以不同的种族组成的,比如说白人几个黑人几个东方人和南美的都要有。由法院辖区范围内的成人中随机选出。所以影片中12名陪审团成员都是白人,这一做法显得不那么合理。当被告属于少数族群时,这一点便对被告非常不利。这大概是由于1957年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还相当的严重,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当时生活在“另一个美国”,他们的政治权利包括成为陪审团成员的权利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政治地位较高的白人就成了当时陪审团成员的主要组成。
为什么《十二怒汉》中陪审团成员没有女性?
十二怒汉是1957年上映的,美国女性1920年才取得投票权。1953年12月,佐治亚州开始允许女性充当陪审团成员的,它也是最早的允许女性充当陪审团成员的州。1957年美国联邦法律才开始允许女性在联邦法庭当陪审团成员,但是州级以下的法庭是否允许女性还是由各州自行决定。60年代末期所有州才都允许女性做陪审团成员。电影《十二怒汉》拍摄的1956年,绝大多数州当时都不允许女性做陪审团成员,因此片中的陪审团成员都是由男性组成就不足为奇了。
陪审团要依照“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标准来审查证据?
电影的每次冲突分别表现为5个“合理怀疑”:飞驰的列车对妇女视觉的影响和火车噪音对楼下老人听觉的影响;跛脚老人的行动能力与证言的矛盾;少年当时的处境是否有心情看电影并记住电影细节;特定作案工具对作案手法的要求;妇女晚上不戴眼镜对其视力的影响。在已有11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的情况下,由亨利·方达主演的陪审员心存疑问,凭着耐心和毅力说服其他陪审员,对着5个怀疑以及相关的证据进行了认真的评估。
从本部电影也可以看出,无罪推定的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再被法庭定罪之前,任何人都是无罪的。被告人没有证明自己有罪的义务,但有辩解的权利,公诉方需要承担证明被告有罪的责任,并且要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陪审团主要是基于保护普通人的基本权利,必须依照“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标准来审查认定庭审中出现的各种证据。
陪审团成员存在种族歧视怎么办?
电影中的10号陪审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种族主义者,他对反反复复的评议过程烦躁不已,不耐烦地说:“你知道这些人生来就是骗子……我们却从不追究……他们的生命不如我们的生命那么宝贵……”如果10号陪审员在“预先审查”中说了这些话,法官就会将他从本次审判的陪审团成员候选名单中剔除出去。正式陪审团成员名单出炉之前的“预先资格审查制度”中,联邦法院的法官对候审陪审员进行大量提问,以此来确信未来的陪审员是否对某些问题持有偏见,是否必须“有因”而被排除。可是一旦陪审员隐瞒自己的种族偏见,坐进了陪审席,再发表带有偏见的言论,在电影拍摄的那个年代,法官也拿他无可奈何,当然其他有良知的陪审员会对偏见者做出反击。不过根据2017年联邦最高法院做出裁决,如果陪审团在审议中带有种族歧视的偏见,那针对被告的定罪将可以被推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有最终解释宪法的权利。它的裁决代表宪法,所有下级法院的裁决都要符合美国宪法,因此,联邦最高法院的此项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陪审团成员因为种族歧视而带来的司法不公。
结语:
总而言之,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是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通过讲述一起刑事案件的陪审团评议过程,折射出司法和人性的各种影像,诸如公正与自私、慈悲与冷漠、智慧与愚昧、执着与犹豫、醒悟与忏悔……值得我们法律人用心去细细品味。
编排/吴瑜
责编/孙亚超 微信号:elesun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