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五大情报机构——北京朝阳区人民:你们是法治之友还是自由之敌?
叶竹盛 叶竹盛   2015-05-31

 

法学理论有时候会用交通规则当样本讨论法治问题。从很多方面看,交通规则都是理想的法治样本——交通规则在文本上清晰明了,各种标识到处都是,每个司机都得参加交规学习和考试,执法设备很全面,处罚标准也是明确具体的。交规还体现了更深层次的法治精神——法律是必要的,否则社会秩序将一塌糊涂;假如没有守法的自觉性,法律再清晰,执法手段再先进,违法频发仍是难免的;违法者侵犯的不仅是具体的利益或权利,更是对其他所有守法者的冒犯。

 

这些启发中,和最近四川女司机遭受普遍谴责的事件,直接相关联的一项是,是否守法不是一个私德问题,而是有关公共道德。换言之,人们对违法者的围观、议论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当的,公共道德问题不仅可以而且应该被讨论。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道德的义愤,当有网站在近日发起投票,调查人们对“随手拍举报交通违法”的态度之时,九成人毫不犹豫地表示赞成。从软件到硬件的技术革命,使社会迅速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进展到了“人人都有摄像头”的时代。可以说,“随手拍”是网络时代的“人民战争”,从明星大腕到平头百姓,都可能因为有意无意的一次拍摄“上头条”。“随手拍”之下,一些美好得到彰扬,一些违法被惩治,一些人员卷入是非……但“随手拍”自身也常常是争议的对象。微博上一度喧嚣极甚的“随手拍乞讨儿童”在兴起之后,很快便带着“好心被狗吃”的委屈,在强烈的争议声中迅速淡去。

 

当众人出于公共道德的义愤,跨过言语议论的边界,采取行动之时,问题便没那么简单了,“随手拍”便是从言语走向了行动。“随手拍交通违法”并不是新现象,几年前在广州、南昌、西安、杭州等省会城市就曾出现过,拍摄者还得到了官方鼓励,有可能获得经济奖励。但是这些做法遭遇了种种困难,既有违反现行法律的嫌疑,又可能制造社会矛盾,还给人一种“执法权外包”的不良观感。

 

除了这些技术和表面问题,“随手拍举报交通违法”的话题最值得人们讨论却似乎讨论不足的是——“什么样的举报才是法治的?”“朝阳区群众”几乎成为热心举报者的代名词了,因此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朝阳区群众是法治之友吗?”对于这个问题,判断标准有两个,举报是非法侵犯他人权利还是正当行使个人权利?举报者是充当“权力耳目”还是“权利使者”?

 

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哪些举报不是“法治的举报”。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发生了爆炸,警方征集线索,美国的“朝阳区群众”也很积极,提供了很多信息,但最后查证,其中不乏“我和邻居有仇,看他不顺眼,所以举报他是爆炸人”这样的事情。传统中国有连坐保甲制度,对于一些违法情形,邻人知情不报的,连带处罚。一个外国教士曾记载了一个案例,中国一个村子里有人犯了重罪,官府不仅判罚此人,还下令推倒邻人的房子,理由便是邻人知情不报。那些因为害怕连坐而被迫盯紧邻人的人们,充当的正是“权力的耳目”,他们的目光透露着的是狡黠、冷漠和算计,而不是维护法治的正义感。

 

举报的法治问题除了举报者这一方,还包括举报受理者的一方。一个举报能否成为法治事件,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举报受理者的反应。比如说同样是举报卖淫嫖娼,在东莞大扫黄之前,东莞警方接到央视记者的报警电话,无动于衷,但是在另外一些个案中,警方却反应迅速,“朝阳区群众”立了大功,一些大V、明星、维权人士纷纷被抓个现行。不同的举报领域,也可能受到不同对待。比如在此次反腐大风暴之前,举报卖淫嫖娼的受理率应该会高于举报贪腐行为,举报聚赌的受理率应该会高于举报工地扬尘、工厂排污。根据举报受理者的好恶来处理举报,这种做法无论如何都是不够法治的。

 

 

责编/王大莹

为无讼投稿tougao@wusongtech.com


在读

热门评论

点击看看法律人在讨论什么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