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wusongyueduxms)
《昏义》有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两句是最古老的,也是关于古代婚姻最典型的描述,其表明古代的婚姻完全是以家族为中心的,而非婚姻当事人个人的行为,大部分的青年男女都无法自由择偶。为延续家族与祖先祭祀,结婚成为子孙对祖先之神圣义务,而独身以及无嗣被认为一种愧对祖先不孝的行为。古代婚姻奉行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不但有绝对的主婚权,而且婚事的安排都在父母的安排之下进行。
在这种情形下,择偶并无多少罗曼蒂克可言,然而择偶这件事确为人生大事,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最近阅读的几本书,来看看朱自清、包天笑和梁漱溟等民国大家都是如何择偶而得以姻缘圆满的。如今之青年单身男女虽则可能被父母辈安排相亲,但婚姻自主权绝对操诸已手,顺祝各位同仁得一人生佳偶而情人节快乐!
一、朱自清忆择偶
朱自清是家里的长子长孙,所以不到十一岁就说起媳妇来。虽然对于媳妇这件事茫然无所措,但不知怎么一来,就已经说上了。
第一次择偶对象是曾祖母娘家人,在江苏北部一个小县份的乡下住着。每年那边田上有人来,蓝布短打扮,衔着旱烟管,带好些大麦粉、白薯干儿之类。他们偶然也和家里人提到那位小姐,年龄要比朱自清大四岁,个儿高,小脚;但是那时朱自清热心的其实还是那些大麦粉和白薯干儿。后来这位小姐得痨病去世。
第二次择偶是母亲托常来做衣服的裁缝做媒。之所以托裁缝做媒,是因为裁缝走的人家多,而且可以看见太太小姐。裁缝来说一家人家,两位小姐,一位是姨太太生的;他给说的是正太太生的大小姐。然后定下日子相亲,裁缝带朱自清上茶馆。说是相亲,并不是与女方见面,而是茶馆见那位相亲的先生——方面大耳,穿着布袍布马褂——不住的打量朱自清,也问了些念甚么书一类的话。一番审查之后总算让人家看中了,该我们看人家了。母亲派亲信的老妈子去。老妈子的报告是,大小姐个儿比我大得多,坐下去满满一圈椅;二小姐倒苗苗条条的,母亲说胖了不能生育,教裁缝说二小姐。那边似乎生了气,不答应,事情就摧了。
第三次则是母亲在牌桌上遇见一位太太,她有个女儿,透着聪明伶俐。女方也乐意做这门亲。但事情已到九成九,忽然出了岔——后来打听到那小姑娘是抱来的,虽然她一家很宠她,和亲生的一样,订婚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四次择偶是在1911年,因为朱自清的父亲生伤寒病,请了一位武先生来看病。后来得知医生家有位小姐。母亲便和父亲商量,托舅舅问医生的意思。舅舅问明了小姐还没有人家,便说,像朱自清这样人家怎么样?医生说,很好呀。话到此为止,接着便是相亲;母亲派个亲信的老妈子去。这回报告不坏,说就是脚大些。事情这样定局,母亲教轿夫回去说,让小姐裹上点儿脚。婚后,妻子告诉朱自清说相亲的时候早躲开了,看见的是另一个人。
二、包天笑忆订婚
包天笑在青年时期虽然读过了不少描写婚姻不自由的著作与小说,向往婚姻之自由,但他对于恋爱,一无对象。且当时男女之防极严,在所谓有礼教的家庭,一到了十七八岁,青年男女,然不大能见面了。
当十三四岁时,包天笑尚在私塾读书,其时贴邻沈家,有一位女娃,小名好小姐,年龄相仿,常常共相游玩。顾氏表姊(亦即我之师母),见他们两人,似相亲匿,戏谓将与两人作媒。包天笑羞不能答,然心窃好之。后来是顾氏表姊就和好小姐的母亲说了,她母亲颇有允意。顾氏表姊又和祖母说了,祖母却不大以为然。那沈家是藩台房库书吏,家里很有钱,包们贫士家风,恐仰攀不上。但自从有了说媒一件事后,好小姐与包天笑便不再往来了。
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包天笑的舅祖说起,要将砚农叔的一位小姨九小姐,许配给他。但包天笑的祖母亦不愿意,因为一则辈份不同,以亲戚论,九小姐要长一辈,虽则年纪仅比包天笑长两岁。二则身弱多病。故此次亦为订婚成功。
最后一次是包天笑的私塾老师朱静澜先生做媒。女方父亲相婿十分精严,先要与包天笑见面,作一次谈话;又要把所作的文字(从前称之为窗课),送他去观看。包天笑奉了母亲之命,一一遵从如他们所愿。这两件事,他都觉得满意了,这一件婚事,总算可以才订定。
包天笑自十八岁订婚,直至二十五岁结婚,其与妻子在结婚以前从未见过面,其曰称之为“盲婚”,也甚为切当。
三、梁漱溟忆择偶
梁漱溟精研印度哲学,曾为倾慕佛家出世的道理,吃斋素,年近三十不娶。1921年梁漱溟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之讲演后,始有意室家。在1921年经朋友介绍后与黄靖贤订婚,同年11月13日结婚。
关于择偶问题,梁漱溟的朋友伍庸伯曾问其择偶条件如何。梁漱溟回答说:在年龄上,在容貌上,在家世上,在学识上,我全不计较,但愿得一宽和仁厚的人。不过,单是宽仁而缺乏超俗的意趣,似乎亦难与我为偶;有超俗的意趣,而魄力不足以副,这种人是不免要自苦的;所以宽仁超俗而有魄力者,是我所求。这自然不容易得,如果有天资大略近乎这样的,就是不识字亦没关系。
在确认梁漱溟之择偶条件真能这样彻底之后,伍庸伯就介绍他夫人的胞妹给梁漱溟,也就是黄靖贤。黄靖贤出身旗人,作过旗籍武职,她的父亲、大哥以及三哥故后,又以民国渐不发旗饷,家况甚苦。黄靖贤没有什么求学的机会,不过粗识几个字,在二十八的时候还不曾说定人家。
梁漱溟先是要求会面黄靖贤,先做朋友再订婚。但黄靖贤家里守旧,无法做到。而梁漱溟则坚持非会面不愿商量订婚,最终伍庸伯穿针引线设法介绍梁漱溟在他家与见一次面。第一次会面,黄靖贤给梁漱溟留下的印象是——衣履装饰,极不合时样,气度像个男子,同她的姐姐伍夫人站在一起,颜色比姐姐反见老大。凡女子可以引动男子之点,在她可说全没有。但是就在这匆匆一面后,梁漱溟便与其订了婚而成一段姻缘。
编排/李玉莹
责编/张雨 微信号:Ann19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