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wusongyueduxms)
最近在所里做了场内部分享,和年轻同事聊了聊我这些年的律师经历和感悟,反馈不错。“年轻律师成长”这个主题,几乎每个律师都听过多种版本,总结下来内容无非也就那些,网上一搜一大把,我不想再循规蹈矩走前人之辙,谨以自己亲身感悟,与年轻律师分享。
以下内容整理自内部分享,望有所启发。让我们一起,干了这锅毒鸡汤。
人生来不平等
大概只有学生和农民起义家,才会把众生平等挂在嘴上。对一个有现实感的人来说,人生来不平等,就和公知常识一样无可辩驳。需要说明的是,我不否认人格平等,这里说的是出身和享有资源的不平等。
前几天和朋友吃饭,他作为80年的空巢老人居然带了个00年的高中生,我差点以为是他的私生子。聊下来才知,两人是忘年交,高中生的见解和学识,惊到了我。后来了解,他爷爷,父亲,都在政府工作,是个官三代,从小耳濡目染,待人接物非常得体,非同辈所能及。
记得读大学时候,和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聊天,他提到,面对那些大城市出身的同学,总是有种自卑感,觉得自己和他们不在一个层次,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想模仿,但似乎先天就缺乏了一些东西,总是相形见绌,融不进那个圈子。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但现在,我想明白了。任何社会,无论人类还是动物,天然具有层级,这是自然规律,无需对抗,只能平和地接受。人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不同的成长经历,造就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经历都独一无二,经历并无优劣之别。这些经历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与气质,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熟悉土地、作物与禽畜;在海边成长的孩子擅长游泳、行舟和捕鱼;在都市成长的孩子童年在街巷和电子产品中度过。经历带来的经验,有着各自的用途,只是,大都市圈化是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大部分人会选择在城市中觅一份工作,终其一生。因此,在大城市的成长经历、积累的资源、海外留学的经历,恰好在这些工作中更占优势罢了。
人生来便享有不同的资源,审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合理地善加利用。我当年在苏州工作,认识当地一位律师,在我看来,他专业能力并不突出,资质平平,但每年能做100多w——无他,他亲叔叔在当地建管处工作,辖区几家很肥的混凝土公司都归他管,所以顺理成章他成了这几家公司的顾问,每年做这些公司的顾问和诉讼,就能收入颇丰了。很多年轻人不屑这样的事情,但事实上,有个身居要职的叔叔,对做律师而言,确是一种优质资源。
起点为10的人,比50的人,同样要达到100的高度,所付出的努力必然要多,有些差距,一生也难望其项背。庸俗点的例子,赚一个亿对小鲜肉明星来说,不过是一场电影、一部电视剧的片酬,但对大多数同龄人,可能就是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天文数字了。认清自己位置,调整好心态,减少不必要的烦恼。我们选择不了自己的出生,但可以决定下一代的出身。努力的意义,一方面也在于给予下一代更适应这个社会主流发展方向的高起点。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努力吧。
努力未必有回报
上面刚把毒鸡汤洗白,让大家努力,现在就迎头一棒,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做律师至今,有一句忠告让我印象深刻,如果只让我给年轻律师一句忠告,我也会选择这句:“沉得住气,耐得住烦”。此话出自怂熊之口,我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场景——怂熊淡定地点击鼠标,控制埋伏的提莫酱在召唤师峡谷上路的草丛里悠然种下第17颗蘑菇炸弹,等着欺负对面的盖伦君。(注:游戏英雄联盟LOL中的场景)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有个怂熊经常出现在我的文章里。这头熊是我最初在昆山做律师时候的同事兼伙伴,此熊虽馋懒逗贱怂,但身具多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中之二就是但是他可以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持续地努力。当时为了开拓业务,我们一起搞过很多事情,比如去医院骨科病房发宣传资料希望能获取一些交通事故和工伤案子;去陌生拜访房产中介争取房产案件;每月写劳动案例做成电子期刊给HR招聘信箱投递指望得到一些劳动案子和公司顾问等。但是这些事情,开始的时候几乎没什么效果,记得有一个周末,一个病人给我电话询问交通事故诉讼的处理。我那时候没什么经验,恐一人搞不定,打电话喊怂熊一起,他特意从苏州开车赶到昆山,我们去病房和那人谈了一个小时,给了很多专业意见,后来便没了下文。
电子期刊,每个月我们绞尽脑汁写出五篇劳动人事方面的案例,每人负责在招聘网站上搜集一类公司的HR邮箱比如我搜集电子类企业,他搜索机械类,一共找了数千个邮箱,每月集中投递。因为担心一封邮件多个收件人这种群发方式显得不够诚恳,我们坚持一人一发,全部发完都要几个小时,中途还经常连接出错,需要值守。这样持续了半年,只接到过一些咨询,并无太大效果。甚至还有家公司打电话来骂我,因为他们留的邮箱地址是公司公共邮箱,任何员工都能看到,说我们把员工教坏了,这让我们很沮丧。怂熊坚忍的美德在此时发挥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我们坚持做了一年左右,渐渐开始有些反馈,接到了几个交通事故的案件;怂熊拿下了几个房产中介的顾问,后来,这几个顾问单位成了他今天事业的基石。我也因为对劳动法的研究接了几家公司的顾问单位,我们做的电子期刊《昆山劳动人事案例选》让我们在当地的HR圈子里小有名气,今天这个期刊在网上还能搜得到。
努力有回报吗?未必。努力的方向、坚持的时间、运气,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回报具有偶然性成分。我们控制不了回报的产生,就好像怂熊没法控制对面的盖伦精确地踩中他的蘑菇陷阱一样,但是我们可以控制努力的方向和坚持的时间。努力一定会有积累,当回报出现的几率是1%的时候,有100份积累,长远看来回报出现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有一千、一万份积累,回报就成了必然。现在怂熊已离开了当时的小律所,成了苏州东恒的合伙人,在房地产领域小有建树,当地几家的最大的几家房产中介公司都成了他的顾问单位,这和他在房地产领域的持续积累是分不开的;我不做非知产案件已久,但仍然在维护本地的一些顾问单位,为他们解决一些劳动人事问题,靠的还是当年研究劳动合同法的积累。而且当年的持续写作,也打磨了我的文风和写作水平,这些都是无形的好处。
我离开昆山,加入蒋律师的知产团队第一年,他就跑美国华大访学(lang)去了,丢下一堆专利批量案子给我们。每个律师负责一个地区,纯风险代理模式,自垫诉讼费差旅费,因为某地司法坏境等种种因素,对专利保护力度很差,我折腾了两年,一算亏本。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是负回报了。我咬咬牙就当做是自己在付费学习了。这个过程很是枯燥艰辛,所里的两名助理先后离职,我还扛着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但是这两年的研习和庭审,成了我做专利案件的原始积累,也很快地借此转型到一名专业的知产律师角色中来。
总结,不要过分在意短期的回报,调整好方向,耐心坚持下去,随着积累成长,回报在未来是必然的。
没人有义务教你
律师行业发展到今天,模式并没有太大变化。较成熟的大律所会形成相对固定的团队,新人往往在其中担任助理、辅庭律师等角色,处理一些杂务和基础文书、检索工作。有些律所会有内部培训,帮助新人快速成长,有条件的话,加入这种律所是不错的选择,但也有其弊端,就是更容易被“螺丝钉”化。多数律所还是在用传统的学徒模式培养新人,一个老律师带几个年轻助理。这种模式下,新人的命运可以说是完全掌握在导师的手中了。导师通常是很忙碌的,少有时间精力特意去教导新人,如果遇上那种愿意带你,给你试错机会的,可以说是运气很好了。
我记得自己考完司考,去求职那年,刚好错过了当年律师招聘季,几个大所都已经不要人了。我一家家打电话去问,终于有家小所还招人。周六去面试,恰好主任在和一个当事人谈案子,我在门口等待时候特别留心听他的解答。工作以后,主任偶尔安排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状态基本是自身自灭。我平时会格外注意各位律师是怎么跟当事人通话,怎么解答咨询的,时间久了,照猫画虎,自己也能应付一二。对身处这种传统律所的新人来说,主动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不太可能指望有人主动教你。书本上的东西实践价值往往较低,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看其他律师在处理案件中是如何思考,决策的,勤问。
我自己而言,对新人是毫无保留,有问必答,但不排除有些律师喜欢“藏技”,有所保留,不会解答到位。据我观察,这种人通常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也给不了新人多大的帮助。我接下来会说,从知道到做到,差了十万八千里,多“知道”一些东西,并不能带来太多的竞争优势。别人不肯说,自己稍微花点功夫就是了,网络这么发达,能检索的就别麻烦别人,并不难。难的是从理论指导实践,再把实践获得的经验拿来对自己的理论知识进行修补,从而积累、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自己亲自用过的知识,并不属于自己。
关于自发主动学习这点,我特别想提蒋律师团队的两个人。一位是吴雪健,是蒋律师麾下的专利代理人,很年轻的小伙子,去年研究生毕业才加入团队。他很好学,爱钻研,他的本职工作是专利代理,但是对专利检索很有兴趣,常常加班研究到深夜。他上半年入围了专利检索大赛的复赛,全国只有120人入围。这过程,完全是他自发主动在做。但正是因为看到他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绩,现在团队有了专利检索工作,第一个会想到他。他用自己的勤奋钻研,在团队中找到了更好的位置,获得了认可。另一个是胡锋锋,他算团队的元老了,从专利代理人做起,2016通过司考,成了双证律师。他在我们代理的诉讼案件中经常发声,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给出的分析意见材料做的都很漂亮,有些意见很有参考价值,明显花了不少时间心血去研究。所以现在诉讼案件,蒋律师有条件都会带他一起参与学习,可以说,已经迈上了从专利代理人到律师的转型之路。
总结下来,新人勤奋、好学多问是必须的品质。律师忙碌是常态,不太会想起主动教导新人,年轻人不刷刷存在感,没人会特别注意到你,对帮助自己的人,要怀有感恩之心。
新人就是被“剥削”的
这个词有点刺耳,但是现实。准确地说,新人的时间是被律所收割起来高价卖给客户的。律师是服务业,这个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出售时间,时间有限,想提高收入,无非几个方法,一是提高单位时间售价,就是提高律师费;二是把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比如出书、做视频讲座放在平台上出售;再就是收买别人的时间,再高价卖出去。律所和律师的关系就是这样,其他服务行业也是如此。
作为新人、助理,身无长技,收入勉强温饱,干的活没有太高技术含量,通常是打杂跑腿之类,换谁都能做,应该庆幸现在人工智能还不够发达,否则真是分分钟下岗。律师助理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呢?无讼大鱼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就是“听话、出活”。听话,就是要让导师用着舒服,出活,就是要及时交付成果,结果是boss唯一在乎的事情,过程中的苦劳什么的,没人管。想起蒋律师提到的他在霍金路伟工作的同学,入职第一天带着39度高烧忙碌到晚上10点,无人教无人带,唯一要求就是出活。
律助服务的对象是导师,最重要的客户也是导师。如果在工作中可以给导师留下“靠谱”的印象,那么通常可以获得一些资源倾斜。这些资源、案件,正是让自己进一步成长的珍贵食粮。这块我自己没有太多经验,我助理做的不好,时间也很短,有兴趣可以自己搜索,借鉴别人的经验,自行领悟。这里推荐个延伸阅读,建议各位去学习下用户视角,并在工作中刻意使用。这是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营销达人李叫兽对这块有着非常深入的见解,但其使用场景绝不限于营销。
知道和做到差很远
听过许多道理,但你真正上手去做才会发现,绝不是听上去那么简单。以减肥、健身为例,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该如何做,无非是运动加控制饮食,但有几个人能做到?拿我的亲身感受来说,我身高182,体重基本在130左右摇摆,算是瘦了20多年。今年5月下决心增重,找了离家近的一家健身房办了健身卡。上手以后,发现过去视为常识的理论做起来并不容易,每周要抽出3-4次,每次1-2小时时间去训练;要安排好训练计划,克服人多器械少的问题;每次锻炼什么部位,用什么动作,动作如何做标准,什么重量是到位的,肌肉如何发力;饮食上如何加餐,加多少,什么时间加……真正去做的时候,问题接踵而来。但,把这些问题都一点点趟平之后,真正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到了6月底,我的体重增长了10公斤,身体素质也强了不少,身边人都说我壮了一圈。有些人没法坚持健身的理由居然是“担心练成像施瓦辛格那样的大块头”,听起来就像“我羽毛球随便打打,打成林丹那样怎么办?”“每周打几场网球,不小心温网夺冠了咋办?”一样蠢。看似简单的动作,不经过刻意练习,也很难熟练、标准地完成。
我想说的要点就是刻意练习理论,大家想必都了解,时间所限,不过多展开。现在网课很多,大家要珍惜自己的注意力,光听课是没用的。要刻意练习,做个“践人”。延伸阅读:李笑来,人至践则无敌。
有时候,专业能力强反而是阻碍
这个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毕竟很多律师的目标是持之以恒的打磨专业能力,做到XX方面地表最强。各位都听过智障……但我要讲的此智障非彼智障,是佛家的一个概念,又叫“智见障”或“知见障”,差不多可以理解成经验主义和知识陷阱的结合。我还是拿亲身经历的事情来说。有一回和怂熊吃晚饭,他接了个咨询电话,是个女孩子询问情侣关系期间男方出轨致他人怀孕,能否要求精神补偿。怂熊是把成为熊型AI作为终极目标的熊,秩序和睿智是他最欣赏的事物,这种情绪满点又找不到法律依据的事情让他很不耐烦,于是草草把对方打发了。回去的路上,他觉得自己刚才的心态有问题,开始反思这个事。那是我第一次听他提到“知见障”,知识蒙蔽了我们,经验主义成了大脑的快捷方式,放弃了思考,忽视了其他潜在的可能性。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注意这一点,在脑袋里安装一个弹窗系统,发现自己不假思索地套用经验去解决一些事情,就弹出来提醒下自己,用过去的经验处理这个事情合理吗?是不是有别的可能性?
我参加过许多律师培训课程,发现很多学员,特别在意的是得到官方对待某些类型案件的明确态度,好作为自己办案的依据。但我关注的点有所不同,特别在意在这些争议案件中,两方的观点分别如何,各级法院的判决说理是怎么说的,尤其是分析其中是否有值得借鉴的部分,我会摘抄一些判决中特别好的说理,从法理,社会效果多个角度分析阐述的那种,说服力很强。以后遇到同类或者相似案件,我会尝试使用这些说,而不是照搬最高法院或者再审法院的裁判依据。道理很简单,律师天然具有立场,如何在不同的立场下,都能拿出一套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的理论,去说服裁判者,争取到希望的结果,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最高法院近年也越来越重视这些多维度的声音,成立了案例研究院,鼓励律师在法律未尽之处,贡献独到、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
专业能力溢出的问题,这是我和专利部同事沟通得到的思考。我们的专利团队,培养代理人制度很完善,也很严格,一个新人往往需要1-2年才能出师成长为成熟的专利代理人,独自撰写专利申请。正因如此,专利申请质量一直很高,发明申请授权率甚至超过了80%,数据是很好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听过一些客户的评价,你们专利写的是好,但是太慢了。没办法,专利代理人成长很慢,而案件量又太多。其实就我了解,大部分企业申请专利,是政策性申请,具体说就是刷政府指标、拿政府补助、报高企、报项目用的,往往只为授权,甚至只为拿到申请号。他们对质量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根本不在意保护范围,而是在效率上面有更高的要求,恨不得这个月申请下个月就能授权。这其实也是客户视角的问题。我们忽视探究客户真正的需求,而是一昧沉浸在自己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里,却不知,这块过长的板,并不是客户所必须的。人的精力有限,而客户的需求是多维度的,莫顾此失彼。所以大家需要多审视,别让自己引以为傲的能力阻碍了自己。
工作年限和案件量,并不会自动转化成经验值
常看到一些简历:具有XX年工作经验。我在想,这会不会是一个套路用了20年呢?这一点和前面说的智见障比较接近。一个经验用了20年,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经验丰富的人,是很可怕的。20年前的经验,怎么可能适应现在的变化呢!我曾和一位老律师打过对手,他脑子里根深蒂固地储存着早已被更新的2001专利法……大脑是很神奇的东西,默认运转在节能模式,直觉和经验主义,就是大脑处理问题的快捷方式,这样省能量啊。但是,如同刻意练习一样,精进,恰恰要求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改善自己的工作行为。各位可能并不都有开庭的经历,但应该有跟人吵架的经历吧,有时候吵完了,回去越想越不服,哎哟,刚才在这个地方,我说这句话就好了,肯定能怼死对方,对方的这句话,我当时要怎么反驳就好了。是吧。其实开庭也差不多。我开了大几十个专利案子的庭,几乎每次都能遇到新情况。正是复盘和准备的习惯,让我每次都能表现的更好一点点。总之不要让自己工作的太舒服,不断地复盘,改善,才能有提高。
工作会让你早死
其实你没有那么忙。对大多数新人和助理而言,工作事务并没有那么繁重,如果总是加班,可以换个角度审视下自己,是不是工作效率太低了?工作时是不是心态浮躁没有沉浸其中,光磨叽不出活?
平衡工作与生活。当然,很多人确实是负荷满载高速运转,比如之前提到的蒋律师在霍金路伟的同学。毫无疑问,长期这样晚睡早起的高强度工作对健康是不利的,但人各有志,有些人渴望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只想平平淡淡,岁月静好,二者的选择并无高下之别。我的建议和之前类似,一是自知,二是心态。追求前者,就要接受相伴而来的各种健康风险,最好提前计划好保险;安于后者,就坦然接受平庸的自己,莫因比较而心态失衡。毕竟大部分人不具备先天资源优势,别太贪心,总不能什么都想要。
最后,总结和几张图:
编排/吴瑜
责编/孙亚超 微信号:elesun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