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讼大数据 | 2018年青岛海关行政处罚大数据分析报告(企业相关)
杜鹏、刘苗苗、崔钟友、张翠   2019-02-15

 

作者 杜 鹏 刘苗苗 崔钟友 张 翠

山东德衡西海岸律师事务所

 

 

【按语】


山东德衡西海岸律师事务所海关业务团队发布《2018年青岛海关行政处罚大数据报告》,尝试勾画海关监管重点,分析高发违规点,为企业2019年的合规经营提供参考。


数据来源:青岛海关官方网站
案件类型:青岛海关走私违规行政处罚案件
提取时间段:2018年全年
处罚决定单位:青岛海关关区9个海关及3个办事处
行政处罚报告数量:335份

 

【基本概况】


2018年青岛海关对走私违规行为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共335份,其中334份决定书针对企业做出的,1份决定书是针对个人。


企业处罚报告中受处罚企业300家,不予行政处罚有3家,2次以上接受处罚有21家,罚款总数10070.77万元。平均约每一天就有一家企业被处罚。


平均每份处罚决定书罚款约30.06万元;


平均每家企业罚款约33.66万元。

 

【被处罚企业分析】
 

说明:有1家企业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不到工商登记信息;有7家企业在中国海关企业进出口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上查询不到海关登记信息,以下数据的分析不包含上述企业的未知信息。


一、在海关注册成立的时间越短,被处罚的可能性越大

 


青岛海关对注册时间在2015-2018年的企业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书数量最多。共对84家企业做出95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有6家企业受到两次以上处罚,有两家企业甚至受到4次处罚。上述84家企业罚款金额高达1605.243万元。平均每家企业罚款19.11万元。


【解读】这反映出初创期企业的两个问题:一是对海关政策法规把握不准,业务容易出现疏漏,容易多次犯规,"学费"高昂;二是合规意识不强,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出现不该犯的错误,"合规"任重道远。


二、省内企业是监管重点,通关一体化下的省外企业也在海关监管视线中

 

被处罚企业以省内企业为主,其中青岛市内企业和青岛以外的企业基本持平。这也符合属地海关监管的特点。


需要特别注意,有60家省外企业被青岛海关行政处罚,平均每家被罚款22.08万元。这些企业是在通关一体化的改革背景下,在青岛海关辖区报关或者实际进出口的企业。海关法律体系赋予了属地海关对这类属地外企业的监管权力。


青岛范围内,胶州市11家企业被处罚,罚款金额最高,达1955万元,平均每家罚款177.73万元,大部分为制造业企业。市南区有28家企业被处罚,为被罚企业数量最多,大多为批发零售行业。


三、特殊经济区域企业的违规问题值得关注

 

330家被处罚企业中,有80家企业具有特殊的经济区域,约占24%。企业在特殊经济区划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但仍有较高比例企业违反海关监管。如果因为违规,而影响到这部分企业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损失巨大。
 

四、制造业企业一旦违规,成本高昂

 

制造业企业和批发零售业企业的被罚数量最多,为受处罚的主力军。但这两类企业罚款金额却相差悬殊,制造业企业罚款金额约是批发零售企业的2倍。被处罚的制造业企业平均每家罚款43.97万元,大多是农副食品加工业、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饰业。


【解读】制造业企业一旦违规,代价高昂。这和制造业企业体量大、涉案案值高有直接关系。作为制造业企业,海关监管合规涵盖采购、生产、销售、存储、物流、技术、财务、上下游等各环节。任何一个部门、岗位或者环节出现问题,都容易导致违规。制造业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海关合规管控。


五、中资企业被处罚的次数最多、平均处罚金额最高

 

 

中资企业(指无外资入股的企业)被处罚234家,约占全部被处罚企业的78%。处罚金额高达8746.757万元,约占总处罚金额的87%。
被处罚的中资企业平均每家罚款37.38万元。


被处罚的外国独资企业40家,平均每家被罚款22.83万元。


被处罚的中外合资企业24家,平均每家被罚款17.08万元。


【解读】从被处罚的企业数量以及平均每家企业罚款金额来看,中资企业都远超于外资企业。这跟中资企业本身数量多有一定关系,但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中资企业海关监管合规的管控效果较差,或者有的企业完全没有管控,"不会查到我"或者"出了事再说""有事找关系",这些错误理念也是导致问题频出的原因。


六、在海关的信用等级越低,企业被处罚的几率越大

 

 

进出口企业按照海关信用等级从高到低,分为高级认证企业、一般认证企业、一般信用企业、违法失信企业。信用等级越低,海关监管关注度越高,被查出问题的几率越高,被处罚的概率也高。


特别注意,有9家高级认证企业也被处罚。其中烟台XX公司被罚4次,青岛XX公司被罚两次。高级认证企业可以享受到海关最大程度的便利措施,并可享受海关和30多个部委的联合激励措施,并可以在和中国签订了AEO协议的国家同样享受便利,可谓一路畅通。而这些因违规被处罚的企业很有可能会被降低信用等级,无法继续享受"VIP"待遇。


【解读】海关对企业实行信用管理。信用等级越高,享受便利越多。违法失信企业,则处处受限。而违法违规情况,是影响企业信用等级的重要因素。珍惜信用,从合规管控开始。

 

【处罚分析】


说明:此部分主要是针对处罚时间、行政主体、处罚依据、处罚方式等进行分析
 

一、高发涉案商品的生产者或者经营者应高度关注
 


处罚案件中,涉案商品为设备机械制造品和农副产品食品的被罚企业数量最多,两种涉案货物罚款8854.054万元,约占2018年度罚款总额的88%。企业在进出口以上两种货物时要注意合理审查,避免申报不实。


【解读】尤其需要注意设备机械制造品的申报合规问题。机械设备类商品有三个特点:一是价值高,税款高;二是技术性强、专业性强;三是归类、价格方面特别复杂,往往伴随着特许权使用费、辅助费用、佣金等特殊的价格因素,容易产生争议。


二、申报不实是最主要的违规行为,价格、归类申报不实案件高发


 

 

申报不实,主要是指进出口货物的品名、税则号列、数量、规格、价格、贸易方式、原产地、启运地、运抵地、最终目的地或者其他应当申报的项目未申报或者申报不实。

 

 

申报不实是企业最常见的违规行为,2018年企业因申报不实被罚款约5910.00万元,占总罚款总额的59%,其中在税则号列、商品编码和价格申报时最容易出错。税则号列申报不实高达137家次。这也说明,由于归类的技术性,进出口企业并不能准确掌握进出口货物的归类,非常容易出错。


【解读】价格、归类、原产地都是影响税款的要素。在当前的海关监管模式下,企业自主申报,自主缴税,海关在货物通关环节的干预减少,更多通过后续监管来确保进出监管的有效性。


企业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如实申报的法律义务加重。而涉税案件的查发是海关监管尤其是后续稽查核查的重中之重。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体系、机构、技术上提升申报规范性。


三、罚款是主要的处罚方式

 

    


334份决定书中,涉及罚款327份。这也体现了经济手段仍是惩戒、教育、引导企业的主要方式。


【解读】一旦违规,企业付出的就是真金白银的代价。一次违规可能导致企业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更谈不上盈利。从源头上进行合规管控,实际上就是在为企业节省可能的违规成本,就是在为企业创造利润。


四、年度罚款超百万的16家企业罚款总数8380万    

 

 

罚款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家,合计罚款8380万,约占罚款总额的83%。其中的15家企业均因申报不实被处罚,平均每家企业被罚款523.75万元,损失巨大。烟台XX公司进口铜硫、未精炼铜因未经许可,将监管货物擅自处置被罚款3685万元,是年度罚款数额最高的违规案件。


罚款10万元以下的企业249家,约占全部被罚企业数的83%,合计罚款469.57万元。


【解读】数字惊心,代价实在太沉重。违规之痛在这16家企业身上体现更深。这些企业如果能够及早发现隐患,合法合理的处置,可能不用付出这么高昂的违规成本。合规这一课,希望不要用这种方式来补课。


五、存在一定的从轻减轻处罚的可能性


335份处罚决定书中,有142份决定书进行了从轻减轻处罚,罚款总额是1193.303万元,平均每份决定书罚款8.40万元。


从轻减轻情节主要包括: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及其他(兜底条款),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


【解读】企业一旦因违规被海关查发,企业的正确应对往往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当中就包括争取海关对企业的从轻减轻情节予以认定。也包括争取海关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给予企业相对较轻的处罚。而这些工作,专业性极强,最好由专业团队负责。

 

六、行政处罚的做出月份分布基本持平

 


2018年1月、2月、7月、8月被处罚企业数量较多。


2018年9月、11月,处罚金额远远高于其他月份,9月青岛XX公司出口辣椒干被罚1528万元,11月烟台XX公司进口铜硫等物品罚款3685万元,是2018年度青岛海关罚款金额最多的。可谓损失惨重。


【解读】月度案件高发,往往跟海关新政施行或者监管调整有关。作为企业必须关注海关政策,准确理解,及时调整,避免因对政策不了解造成违规。


【六个建议】


一、海关监管合规必须列入进出口企业的战略日程
 
2018,合规大年。2019,合规依然是重要的监管主题。尤其随着通关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海关体制的变革,守法便利,违法惩戒,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合规必须提上战略,做到事前。避免出现违法违规,降低违法违规的成本。


企业合规管控,包括如何准确发现问题,如何制定有效的违法违规应对方案,如何和海关构建和谐共赢的关企合作关系,如何提升企业的进出口业务效能等四个方面。


二、不管是进出口收发货人还是报关企业,都要重视合规管控。


2018年青岛海关行政处罚数据反映出,进出口收发货人被处罚几率更高,占全年罚款总数的99.67%,更要提高合规监管水平,降低法律风险。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青岛某报关公司在一天内被罚7次,是2018年度内同一家企业处罚次数最多的,均是因为税则号列申报不实的行为。


二者都要合规管控,但是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进出口收发货人必须从自身进行合规管控,对自己以及委托报关公司向海关进行的申报,承担法律责任。报关公司作为专业机构,要尽到合理审查义务,对客户的委托负责。


三、充分运用好海关预裁定、主动披露等管理制度


预裁定,指在货物实际进出口前,海关应申请人的申请,对其与实际进出口活动有关的归类、原产地、价格等海关事务作出预裁定。申请人在预裁定决定有效期内进出口与预裁定决定列明情形相同的货物,按照预裁定决定申报,海关予以认可。该制度核心在于将企业不确定的海关事务提前申请海关审核与裁定,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和便利程度,另一方面极大地减少企业与海关的争议与摩擦,避免技术性违规。


主动披露制度,指与进出口货物直接有关的企业、单位主动向海关报告其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并接受海关处理的,海关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对于企业来说,一旦被海关认定为主动披露,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极大降低违法成本。


四、高度重视海关后续执法

 

海关常见的执法方式包括通关环节的执法,如查验、化验、审价等;放行后的后续执法,如稽查、后续核查、缉私调查等。不同环节的执法,方式和重点都截然不同。随着通关一体化的深入,后续执法将是海关查发企业违法违规问题的主要阵地。尤其是关于价格、归类、原产地等申报真实性、完整性的查发,更是重点。


企业不能错误理解海关的监管方式,认为申报了、放行了就高枕无忧了。通关环节放开不是不监管,而是前面放开,以更大的力度后面管住,实现通关效率和监管效能的统一。


五、对违法违规的后果要有清醒准确的判断


企业首先应该对自身进出口业务的合法合规性有准确判断,能够清楚的知晓风险点;其次应该对海关行政处罚的案件来源有所了解,判断风险点会在什么环节爆发,海关行政执法案件的线索主要来源海关监管业务现场查发、海关稽查和后续核查查发、海关缉私部门主动调查、其他执法部门的移送等;三是要对风险点有可能引发的违法违规后果准确判断,以做出最为合法合理的应对。


企业面对海关监管,违法违规后果主要有:


一是海关实行的,如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罚款、撤销报关注册登记、追究刑事责任)、通关锁定、下调信用等级、稽查追补税(同时缴纳滞纳金或者缓税利息);


二是海关缉私部门实行的,如行政处罚、刑事立案调查(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六、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进行精准管控


海关事务本身专业性强,法律法规庞杂,尤其涉及到归类、价格等难点时,企业和海关非常容易出现争议,争议问题处置不当,就会出现违法违规。同时,预裁定、主动披露、认证申请等事务,更是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处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结果。


海关监管合规是一个体系化的工作,由专业机构介入,可以更加精准的发现问题,处置隐患。可以更加合理合法的应对海关执法,降低违法违规成本,为企业争取到最大化的权益。

 

 

编辑 贺原榛


在读

热门评论

点击看看法律人在讨论什么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