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三版博登海默《法理学》与我的诸经历(中)
华雨 华雨   2017-11-06

 

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wusongyueduxms)

 

二、三个版本与我的经历


(一)法大独译版


法大独译版是博氏《法理学》最为经典的中译本,初版实际上是在1999年。邓正来先生于1998年12月9日所写的“重译本序”正是首次出现在该版中,起序言中所引用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名句至今令人影响深刻。而后2004年法大出版社再印,但内容不变。独译本出版及再版,时值已故邓正来先生由体制外学者到体制内学者的转型期,译介了大量法政哲学的著作,配合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多个读书会的建立,当时以中文法学世界向世界法哲学语言形式“要权”的思维“甚嚣尘上”。邓的个人研途与门生代际亦已蔚然成风。以4篇共计17万字长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而到达顶峰,其后十余年间亦无人打破其杂志刊文字数与影响力的记录。大概直到14年底许章润《汉语法学论纲——关于中国文明法律智慧的知识学、价值论和风格美学》一文之问世罢。


10年吾求学于宝圣湖畔时,通过学友林炬兄代购一本于拍拍网。令人记忆深刻的,不仅有该书富含的冗长的法律思想史内容对我的冲击和震撼,以及日后写就的《法律三价值》一文的激动,还有通过它于菜鸟时期了解到了西方法律思维的特色以及贯穿恢弘的思想史写作方式。当然,这本书林炬兄未让我还一分钱,我也是记在心里的。那可能是另外一种情愫,暂且称为挚爱与友谊吧。


该译本中的第一部分“法律哲学的历史导读”极为精彩。译本采用了每页脚注及保留外文引用文献的原样,这也影响了我近十年的阅读习惯:好读优秀译本,但保留文献文字的原始性。尤其是在内容上,由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以及启蒙时代、近现代的时间演进中,可以发现法学史、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巧妙串联,这种串联与缠绕一方面达到了法理学入门的基本素材要求,另一方面又促使你进一步阅读分时段的专业文献,以辨清“三史”中的具体区别与缘由。有趣的是,正如前文提到的“大神”一样的人物,并不对该类问题感兴趣。他们抱持学术利益共同体的旗号,实际上以“学术专制”打压着非中心研究者的学究癖好,甚至忽视更为重要的“普适性”。这是一群由精英学术界培养出来的似乎不是很聪明的“地主家的儿子”。


另外,从个人思想线索上看,由这一译本我还直接延伸阅读了包括《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政治学》、《利维坦》、《政府论(下篇)》、《社会契约论》及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一些列著作,形成了旧式法理学入门者必须搭建的框架。这样看来,法大独译版功不可没。


(二)华夏合译版


很早就清楚这一版的成书过程及基本信息,就是没有机会接触。时光荏苒,很偶然的机会,在吾学于蓉城研法时,由同窗宏瑞兄赠得。原来了解到,他也是从旧书摊偶然购得,价格8元(好像是8元或6元,记不清了)。哈哈!十分感激他转手又给了我,毕竟这一版相当难收集。还记得当时我为了心安理得,将桌面上的一本《旧制度与大革命》与其交换,也好体现出貌似互换的价值对等性。现在看来,这一华夏合译版体现出的历史价值简直不要更多。除了从其所属丛书安排的译本的名称,可以看出历史气息与当时学界的爱好外,还有前言、序言等多篇文字可以体现(高晓松称为80年代远去的神奇的大师岁月)。另外,对于脚注的外文著作全译方式也可以从翻译风格上发现时代的蛛丝马迹。例如将美国著名法学家BenjaminN.Cardozo(卡多佐)译为“卡窦佐”,在不声不响中顺从了旧式翻译(音直译)的规则,令人恍然。在与独译本比对后,也会发现许多译法上的不同。诸如validity的译法,姬本为效力,邓本则直接称谓“有效性”。后者大概有较为深厚的凯尔森理论功底,在规范的“有效性”、“规范性”及效力、实效等词汇运用上非常谨慎。“规范”、“有效”、“效力”、“实效”在法哲学上甚至可以划分出多个流派核心观。因此,明显看得出来,通译版承载了更多的学术专业性及专用名词的统一性。


(三)法律潘汉典版


再也没有比这一版本更具有收藏价值的了。时值法研期间大量阅读西方比较法论著,以前所熟知的《比较法总论》、大木雅夫《比较法》或是沈宗灵《比较法总论》等书已被一遍遍翻“烂”。于是开始研究这些书较早版本的译本成书过程。由是发现了潘汉典先生以及法大多位译作者上个世纪8、90年代艰难的出版路。正由类如贵州人民等当时较为“宽容”的出版社,才造就了一批批西方优秀法学著作的引进。从个人译介史或法律发展史的角度,我突然找到了学习的新进路,当40年版博氏《法理学》中文译著问世之时,你知道的,那种喜悦油然而生。实际上,后来了解到,该译本的策划、出版及推广无一不渗透出展现新中国法学人翻译外国优秀著作的精神气之目的,甚至,就该本而言,这种精神的传递与历史价值的纪念已经远超过单纯学术传播之目的。个人的学术与历史不可分割,这也是我成熟的收获。


从版本设计上来说,这也是不可多得的设计精良的学术书籍。书中除了有策划行动者白晟与译者潘汉典先生的详细对话录,还附有原始译稿的插图以及博氏各类个人图片。由于原书40年版是由最初的手稿编就,又保留了较为原初的思考、写作与措辞的痕迹,体现出思维的过程与初心之吞吐。涓滴意念,竟已成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编排/吴瑜

责编/孙亚超  微信号:elesun724


在读

热门评论

点击看看法律人在讨论什么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