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一、缘起-----国人对“美白”迷之关注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市场之一,仅次于美国。对于美丽的追求不分国界,众人皆心之向往。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国家消费者所偏好的美容化妆品,其品类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杰弗瑞·琼斯在其《美丽战争》一书中这样写道:在美国,彩妆市场的规模是护肤品市场的一倍,而在中国,情况则恰恰相反,护肤品的规模是彩妆市场的4倍。亚洲护肤市场的规模如此巨大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这个市场上,人们普遍偏好购买美白产品,这类产品极大地影响了那些比较昂贵的护肤品品牌的销量。而在如今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巨头百度公司发布的《2015百度化妆品无线报告》中,数据显示对于化妆品搜索,美白产品占七成,说明国人仍以白为美。同样地,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年化妆品行业报告》的相关数据,也证明了美白依旧是消费者热议的话题之一。那么,在这个“颜控”流行的时代,如何购买自己“值得拥有”的美白产品显得尤其重要,笔者根据现目前化妆品相关立法为背景,以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便让我们打开天窗一起说“白”!
二、“特证背书”下的美白市场
长期以来,美白产品在我国只需在产品上市后尽快向相关部门简单备案即可,但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CFDA”)发布的第10号通告(以下简称“10号文”),将美白化妆品正式纳入特殊祛斑类化妆品,按照特殊用途化妆品管理,需在取得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证书后方才可进行生产或进口。这一举措显然意味着美白市场将面临新一轮的角逐,化妆品企业生产、销售美白类产品的准入门槛和成本都将大幅提高,这可能会使市场上宣称美白产品的数量减少,相关企业也会因为产品开发周期、检测费用等成本直接放弃销售美白化妆品或非法进行无证销售,以此来避开相关部门监管。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10号文一定程度上更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道高一次魔高一丈”,黑心企业总在“修炼”。因此,若能留心我国对于化妆品相关管理,更能识别其“破绽”。
一般而言,按照化妆品的来源,我国市场上的化妆品可分为进口化妆品和国产化妆品。而从功能上来说,可分为特殊类化妆品和非特殊类化妆品。特殊类化妆品根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十条规定,包括九大类即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包括美白)和防晒。言外之意,除此九大类特殊用途化妆品之外的化妆品都属于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言而总之,结合化妆品的来源和功能区分,可将市场上的化妆品分为国产非特殊类化妆品、国产特殊类化妆品、进口非特殊类化妆品和进口特殊类化妆品。其中,必须取得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证书后方可生产或进口的包括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如下图:
而对于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的生产企业,自2014年6月30日起只需要在产品上市前,按照《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要求》对产品信息进行网上备案。现目前CFDA网站上有两套化妆品查询系统的,一套是专门查询需行政许可审批的化妆品,即针对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和进口化妆品,附上查询链接:http://www.sfda.gov.cn/WS01/CL0001/,(以下简称“第一个查询窗口”)查询页面如下:
另一套是针对不需要行政审批的化妆品,也就是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查询链接:http://125.35.6.80:8080/ftba/fw.jsp(以下简称“第二个查询窗口”),查询页面如下:
消费者可根据手中的产品类别进行查询,如果实在分不清类型,可以分别在上述两个系统中都尝试搜索,因两个数据库所对应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不会有交集。因CFDA公布的10号文虽规定了将美白化妆品纳入特殊用途化妆品进行管理,但同时针对在售的美白产品给了其一个过渡期,即2015年6月之前生产的美白产品可以销售到保质期结束,故对于2015年6月之前生产的美白产品可能在上述两个系统中都查询不到。另外,通过走私等非合法途径或者代购的方式购买进口化妆品,国内又没经销的情况下,也同样无法查询。下面以国产欧莱雅科研致白三重源白精华为例,因其属于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故通过第一个查询窗口输入产品名称进行查询,查询结果如下:
因国产特殊化妆品和进口化妆品均需要在外包装上标注批准文号的,消费者可先查验购买的产品外包装是否有批准文号以及该批准文号是否与购买的产品包装上的文号一样。因笔者示例的产品为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数据库显示的批准文号为“国妆特字G20151629”,若购买的欧莱雅美白产品是国外生产并通过合法途径进口至国内,其外包装的产品批准文号为国妆特进字J********(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用的化妆品品牌尝试搜索一下)。另外,批件状态也是应该进行关注的一个点,如果你查询到的产品不是当前状态,说明这个产品的批件已经过期,也可以说明你购买的这个产品有可能是假货。还有一个不容小觑的信息来源就是“产品技术要求”,通过点击查看详细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该产品的配方、生产工艺、保质期等有效信息。现目前根据《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即质检总局100号令第十二条规定,化妆品标识应当标注全成分表,标注方法及要求应当符合相应的标准规定。也就是说,生产企业必须将产品里的原料成分标注在外包装上,这有便于我们通过核对成分信息来确定该产品的真伪。
三、如何购买美白化妆品的一些建议
在2015年6月30日之后,宣称美白的化妆品,均须取得特殊用途化妆品许可批件后,方可生产、销售,不具有功效的产品不得宣称美白,仅通过物理遮盖的形式达到使皮肤美白增白效果的,应在产品标签上明确标明“仅具有物理遮盖作用”。仅具有清洁、去角质等作用的产品,不得编造概念,误导消费者认为产品具有美白增白功能;以美白系列套装形式销售的产品,系列产品中应当至少有一件产品为美白化妆品,内部单品中不具有美白功效的,不得通过加注“美白系列”等形式变相宣称美白功能……,消费者除了知悉上述相关法律规定之外,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留心的话,更能帮助自己购买到正规美白化妆产品。
(一)利用批准文号辨认化妆品中的“真假美猴王”
在购买化妆品时,应检查产品包装盒上的标签内容是否齐全。标签内容一般应包括产品名称、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成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或者生产批号和限期使用日期、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号、卫生许可证号和产品标准号,特殊用途化妆品(如上所述的九大类即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和防晒)还须标注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进口化妆品应标明经销商、代理商名称、地址,若上述内容不齐全,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再者如上所述,市场上销售的美白化妆品的批准文号,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个人的身份证,只能“一号一用”。而在实际生活中,执法机构查处的产品中,“一号多用”或者盗用别的产品“身份证”现象非常普遍。比较常见的是美容美发店的染发剂,一般都有多种颜色可供选择,但很经常不同颜色的染发剂包装上,竟然标注同一个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另外就是现在有些企业非常狡黠,产品外包装全部使用外文,再贴个简易的中文标签,外包装上原产地、生产商、经销商、生产日期等信息一应俱全,妥妥的高大上“进口化妆品”,想识别这种“李鬼”很简单,首先看是否有批准文号,再者通过上述介绍的系统查询该产品是否冒用其它产品的批准文号,很经常一查,批准文号所对应的产品应该是来自某某国的一款眼霜或其他产品,但实际上却是防晒霜或其他无法一一对应的产品。
(二)有“中老年人流量”,当然也有“女人流量”
前阵子,朋友圈有篇热门文章叫《不同的爸妈,同一个朋友圈》,讲述自己的爸妈孜孜不倦在朋友圈转发诸如《震惊中国,刚刚曝光,赶紧看吧》、《震动6亿人的视频,看哭了》、《百分之90的人不知道的惊天大秘密,请赶紧转发》等类型的文章,实则是现目前一种生意模式即中老年人流量。无独有偶,一则题为《国家质监局公布女生禁用以下化妆品,女生一定要转载哦》的文章在网上也被女性同胞广泛传播,文中披露了所谓的含有激素的护肤品品牌、铅汞含量严重超标的进口化妆品、严重含有有害物质的产品以及质检总局最新发布的禁用化妆品,涉及到国内外几十种化妆品品牌。但实际上该文章被分别被冠以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等不同年份而予以传播。
因此在面对诸如此类的信息时,文章中提及的美白化妆品或其他产品是大家正在使用的产品之一,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一定不是先忙着转发,建议可到文章中提及的信息源头即国家质检局的官网上予以查询。一般而言,质检总局公布的涉及化妆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信息都会在其官网上予以公布。再者,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已明确将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职责由卫生部划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质监局可能对化妆品的净含量等指标进行监管通报,但涉及安全性的指标通常都是CFDA监管的。消费者面对此类信息时,应注意甄别。
四、国货美白市场的“爱恨交错”
历经两年平淡期,美白市场再度迎来新的爆发。从CFAD7月份的公告可见,现目前共518个化妆品获审通过,其中美白产品占四分之一。近两年,主攻美白细分市场的国产企业在申请特证方面不遗余力。其中国产美白领导品牌高姿在2015年3月率先公布24个美白特证;而另一美白大户欧诗漫一举斩获45个美白特证,另有10余个特证正在申报中,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产美白市场的潜力。但鉴于我国的产品质量频频出现问题,以致于国产的一些小众化妆品品牌经常被误认为是“三无产品”。例如前不见频频在微信朋友圈推广的“万色水母”品牌化妆品,留言区纷纷说是三无产品,千万不要使用。笔者查询了该品牌上市的产品主要包括万色水母类人胶原蛋白面膜、眼膜等,主要属于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便在第二个查询窗口进行检索,发现该品牌有做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而且上传的包装盒上有生产厂家、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号、限制使用日期,并不是“三无产品”。
虽说化妆品的合格与否跟厂家的配方设计、生产条件、质量控制等戚戚相关,跟是否备案或取得批准文号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经过备案或取得批准文号的产品都是有具有生产资质的厂家生产的,即有基本的生产条件和质控体系,一般来说质量还是有一定的保证。因此,消费者若想购买微信朋友圈推广的一些小众品牌的化妆品之前,可以通过CFDA的系统进行检索,谨防购买到“三无产品”。同时也要对国货多一点“爱心”,毕竟国货也有牛货啊!
编排/王林
责编/张洁 微信号:zhengbeiqing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