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诉,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思维(之一):做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
冯清清 冯清清   2018-05-18

 

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wusongyueduxms)


一、从18世纪棘手的“经度问题”说起


1714年,英国议会拿出一万英镑来奖励能够确定经度方法的人。在此之前,水手和航海家们只能通过观察太阳来确定自己的位置,人们无法通过测量经线来确定方位。由于海上过于潮湿,海浪的冲击对钟摆运动影响也很大,所以摆钟在海上也毫无用处。船员们无法准确地记录下时间,也无法通过当地时间来计算到底航行了多远。


航船在缺乏经度信息的情况下,人力财力的损失是巨大的。“经度问题”一跃成为英国国家事务中的头等大事。彼时判断,经度是天文学家们的主战场。英王下令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并在委任状上责成官员“以最大程度的细心、尽最大的努力,修正天体运行表格和恒星位置,以便人们在海上能确定渴望已久的经度,从而完善航海技术”。


天文学顶尖科学家们花了大量时间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最终获得奖金的,是一个毫不起眼、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工匠,约翰·哈里森。当时整个欧洲学界--从伽利略到牛顿--都试图通过绘制天体图找寻解决方案。与此不同,钟表匠约翰·哈里森提出使用机械方法,并最终凭借一系列发明创造和不断改良,制作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精密时计”海上计时表。


科学研究发现,成功的解决方案与“领域差距”存在正相关关系。简单讲,就是越是外行的人,越有可能颠覆这个行业,解决重大问题。


这种现象在今天更为突出。以我们熟悉的移动支付来看,中国银联曾一度在支付领域占据不可动摇的核心和枢纽地位。早年间,银联一直将VISA和MasterCard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并担心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兑现的逐步开放,银联支付业务将受到此二者的极大挑战。极大挑战没错,万万没想到的是,挑战者并非金融领域的VISA和MasterCard,而是来自互联网领域的--我们每天已离不开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


我们必须思考,为什么人们总认为行业内最权威、最大最强的个人或机构,可以解决这个领域内最难的问题,而颠覆却往往来自圈外?因为我们通常相信,某个学科或行业内最聪明、受过最好训练的人,最有能力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我们却忽视了同一学科、同一领域专家团队经过的是相似的学术训练,浸淫在相似的实践环境中,因此极容易产生同样的思维偏差、盲点和无意识倾向。


说到底,跨界颠覆--无关能力,关乎思维。


律师从事非诉业务同样如此。我们不追求对每项业务都产生颠覆,但必须留意在技能之外的,那些被传统法学训练所放逐的,可能对我们执业产生更大影响的思维方式。


二、那些比方法更要的非诉思维(之一):做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


1.客户只需要Yes或No吗


律师是个技术活,是文科里的工科,需要切实解决问题。这决定了与客户的沟通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是--有效沟通。


记得刚进律所工作时,最怕接到客户的咨询电话。每次面对电话那头焦灼的口气或电邮上那句“问题很急,请尽快复”时,我心里总是万匹骏马在草原奔腾,内心只有一个声音“我哪知道啊”。一瞬间,特别体谅航空网购各行各业的客服们。那时候总以为,需要给客户一个是或否的回答,一个现成的方案,就大功告成。然而当我揣着速速记下的客户疑问,向所里高年级律师请教时,才发现并非如此。


这位被团队小伙伴称为“大哥”的资深律师,喜欢问问题。“这事能不能做,有什么法律风险?”你若想直接从他口中获得Yes或No的回答,图样图森破。不仅不直接回答,他还会向你抛出一系列问题:

客户为什么要做这事(商业目的)?

法律法规对此如何规定(法律强制)?

公司章程有无特殊安排(章程自治)?

实操中有无变通或突破(实践操作)?

有无签署相关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


回答完这些问题,答案已呼之欲出--一种类似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对话智慧。


2.从“精神助产术”中学些什么


苏格拉底的对话论证程序,我们都有所听闻。在柏拉图写的一系列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常在其中扮演男一号。苏格拉底曾对朋友说;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


精神助产,简单说,就是用对话(提问)来进行教育。在对话中,不把结论直接教给对方,而是通过不断提问,是对方陷入自我矛盾,一来承认自己无知,二来自己明确问题或得出结论。这在我们与小孩的对话中很常见,不同的是,帮助我们精神助产的,是那些好奇宝宝。大人常说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却也被他们问住并发现自己的无知。这种追问,起个正经的名字,叫做“诘问式提问法”或“究底式提问法”。


一般而言,标准的对话式论证,分为四个步骤。一是讥讽,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进而承认自己对该问题一无所知。二是助产,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到正确的、普遍的东西。三是归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来寻找共性。四是定义,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


当我们与客户沟通对话时,对这种提问方法要有所取舍。我们要把握的,不是通过讥讽,让客户陷入自相矛盾,而是通过不断提问,明确客户真正要咨询的问题。既是我们作为律师顾问需要明确,也是帮助客户自己明确。很多时候,当客户找到你,无论是洽谈业务还是咨询问题,她/他的诉求往往是不明确的,这就是我们总觉得客户鸡零狗碎说很多但不说重点的原因。律师工作的第一步并非回答问题,而是厘清问题。通过“究底式提问”,帮助客户明白问的是什么和究竟要做什么。这种提问,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


问本身,“这是什么”


问原因,“为什么这么安排”


问行动,“所以呢/想要怎么做”


学会这样提问,远比装模作样听懂后,给一个简单粗暴的回答来得恳切。


这就是精神助产术的思维,不急于给予答案,在探寻结论前,先承认无知,明确问题。说到底,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学习的不是诡辩,而是问题意识。有无问题意识,是业务沟通有效与否的关键。


非诉律师是解决问题的,更重要的是--非诉律师也应当是善于发问的。提问背后,蕴含了你对客户商业目的之关切、法规之熟稔和实践之审视。

 

编排/郗博鸣


在读

热门评论

点击看看法律人在讨论什么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