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媒:墨西哥称中企违法 叫停1.8亿美元工程
英国广播公司(BBC)1月27日报道称,墨西哥联邦环境保护署以“触犯环保法规及长期欠缴罚款”为由,下令位于该国加勒比坎昆市郊的中资商城项目-坎昆龙城(Dragon Mart Cancun)全面停工。
墨西哥环境保护署署长吉列尔莫·哈罗当地时间2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着名旅游城市坎昆市郊的“坎昆龙城”项目用地因砍伐149公顷受保护树林而多次遭到罚款,至今积欠2200万比索(约合155万美元)的罚款尚未缴付,因此下令该工程立即全面停工。
哈罗强调,该项目投资者从未提交相关土地使用相关的环境评鉴许可证,也未提交土地变更使用申请,触犯了生态平衡与环境及林业保护相关规章。
报道称,“坎昆龙城”的总投资额为1.8亿美元,整个项目总面积561公顷,首期开发面积203公顷,包括兴建722栋配套住宅和可容3000商铺的商场与仓库的商贸区。“坎昆龙城”竣工后将是中国在海外规模第二大的综合商城,仅次于“迪拜龙城”。
哈罗说,至今已收到有关“坎昆龙城”项目多达10起投诉和争执案件,其中包括环保部门与环保团体投诉聚焦违法大面积砍伐红树林,以及破坏受保护动物栖息的湿地,而墨西哥国会参议院也在2013年下令联邦环境保护署进行相关调查。
| 中国企业海外受挫主要原因
事实上,这并不是墨西哥唯一叫停中国企业的项目。2014年11月初,墨西哥政府宣布取消高铁投标结果,此前该项目的唯一竞标者是中国铁建和中国南车组成的联合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固然不少,而失败的案例也很多。
1. 违反最低薪资规定
1992年秘鲁铁矿工人罢工事件
1992年,一央企以高于拍卖底价4000万美元的天价1.18亿美元买到了铁矿后,与当地企业工会组织签订了多达35项的福利条款协议,包括首钢秘铁职工及其家属全部享有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居住和免费水电等。由于中国企业从来没把本国工会及劳动合同当回事,根本没想到会遇到秘鲁的工人组织“矿业工人工会”的抵抗。
在遇上罢工风潮后,企业并没有通过与当地工会和平沟通的方式协商解决争议,而是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方式威慑当地工会,在非洲,不少中国企业由于没有处理好劳资关系酿成罢工、示威甚至流血冲突,最后弄得两败俱伤。
2011年南非中资企业劳资谈判摩擦
2009年开始,以六十余家中资成衣厂为代表的南非小型纺织成衣企业与南部非洲制衣和纺织工会(Southern African Clothing and Textile Workers' Union,SACTWU)及劳资集体谈判委员会(BargainingCouncil,南非特有的每年议定行业最低薪酬的劳资谈判制度),围绕着最低薪酬和劳工待遇,开始了持续而激烈的摩擦。2011年7月,南非纺织业协会向劳工法庭投诉,要求劳工法庭对那些违反工人最低薪资规定的工厂执行处罚。由于给工人支付的薪酬低于合法水平,纽卡索(Newcastle)大部分华人制衣厂都收到了巨额罚单。据纽卡索华商会(Newcastle Chinese Chamber)主席、台商刘权毅介绍,截至2011年年初,南非全国1058家中资制衣企业中,共有562家未达到法定薪酬标准,这些厂商被统称为不合规厂商。
2.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2007年阿富汗铜矿开采毒物污染事件
2007年,一中资公司以30亿美元的代价取得阿富汗艾娜克地区30年的采矿权,并计划在年底从该地区历史遗址正下方开采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铜矿,一旦开采该地的铜矿,这些古迹和附近6个村落与山脊将悉数遭到破坏。此外,开采这座铜矿会使艾娜克(Mes Aynak)遭受毒物污染,不但河流会被污染,毒物也会扩散到其它区,然而当地人却从未被知会这些危险。
2009年修建密松水电站致使伊洛瓦底江断流事件
2009年,中国投入36亿美元在缅北伊洛瓦底江上兴建大坝,修建密松水电站,是目前缅甸境内规划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但是在该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1万2千多移民将得不到妥善安置,造成不少居民流离失所,以及造成伊洛瓦底江断流,下游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也将遭到巨大破坏。2011年9月3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迫于国内民众舆论的压力,决定暂停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投资的密松水电站的建设。
3. 不良的交易习惯
2010年波兰政府索赔17亿风波
2010年,一央企以低于波兰政府28亿兹罗提预算一半的价格(13亿)中标波兰A2高速公路A、C两个标段,寄希望通过“项目二次经营”弥补A2公路项目的损失。波兰同行认为“世界上谁都不能以这么低的价格修筑高速公路”。
当项目进行到中期,该公司以项目说明书描述不清、地质情况负责导致成本大增向波兰方面要求追加2.5亿美元工程款(“巧合”的是若提价2.5亿美元则整体工程价格接近波兰政府本来的预算)。因欧盟法律规定公共工程不允许修改初始合同,波兰政府拒绝了提价要求。最后期限后,中方没有付款,事态升级。最后,波兰政府与中国公司解除合同,按合同要求中方赔偿7.41亿兹罗提(1.885亿欧元)
2009年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巨亏41亿
2009年2月,中国企业与沙特政府签署了麦加轻轨项目合同。这项工程的特殊性在于其主要用于缓解每年数百万穆斯林朝觐者在麦加朝觐期间的交通压力,从施工难度、建设工期和客运能力方面都堪称世界难度最大的工程项目之一。该企业在其公告中称,在此项目大规模施工阶段,沙特政府“不断修改变更合同中的运能要求,且业主负责的地下管网和征地拆迁严重滞后”。然而,在客户单方面改变合同的前提下,中国企业不但没有要求停工,还“从全系统15家单位调集人员驰援现场,进行‘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不讲客观’的会战以保证按时保质完工”。截至2013年9月30日,该企业为此承受合同损失与财务费用合计41.53亿元。
4. 合同意识淡薄
2011年,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签订约40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50%,企业坏账率高达1%至2%。说中国企业及产品缺乏诚信,中国自己恐怕也无颜否认。据中国商务部2011年8月在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时所公布的相关信用数据,中国每年签订约40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50%。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中国企业坏账率高达1%至2%,且呈逐年增长势头。与之相比较,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坏账率通常为 0.25%至0.5%。
不光是对外履约意识不强,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自我保护的意识也不强,尤其体现在对违约金条款的设计上。中国铝业在2008年以无人叫板的140亿美元高价收购世界第二大矿业公司力拓9%的股份,随即铁矿石价格和力拓股价一路暴跌。也许是为了摊平投资成本,中国铝业在2009年做出追加195亿美元投资力拓的重大决定,决策作出后铁矿石行情立刻从熊转牛,中铝持有力拓股份的价值也滚滚上涨。令人惊异的是,中铝在和力拓的投资协议里仅为完成交易向力拓约定了标的额1%即1.95亿美元的违约金,而且身为力拓大股东的中铝还放弃了对力拓的管理和运营权,变成了纯粹的财务投资人。力拓身价在1年内飙升1倍,面对195亿美元的增值和1.95亿美元的违约金,力拓毫无疑义地选择了违约。
5. 尽职调查不充分
2008年“甜油”变“苦油”损失百亿
2008年,一家中国企业花费18亿美元收购加拿大Tanganyika石油公司100%股权,获得该公司在叙利亚和埃及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权。但中国企业很快发现,该公司拥有的油田蕴藏的并不是试图收购的易开采、适合炼化的“甜油”,而是含硫量高、炼化成本比“甜油”高一倍的“苦油”。而且,目前中国和叙利亚当地都缺少炼化高硫油的技术和设备,高硫原油也因低于交易标准不被世界原油市场所接受。这些油田的原油既不能炼化,又不能运回国内,也不符合国际原油交易标准,100亿的投资就这么打了水漂。
赤铁矿买成磁铁矿面临百亿损失
同样在2008年,一家中国企业花费13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中西部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该公司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矿山的权益。但是,当收购完成之后,该企业才发现自己收购的不是赤铁矿这种优质铁矿,而是开发成本高、价值低的磁铁矿,加上未收购配套的港口、铁路等矿石出口通道,矿石开采出来也难以运输,企业正面临100亿元的亏损。
参考资料
1. 网易新闻“国企教你如何在海外败掉百亿”
2. 网易新闻“中国海外投资为何摩擦不断”
3. 环球网“外媒:墨西哥叫停中企1.8亿美元工程 称违法”
整编:王大莹
成为“无讼作者”,投稿邮箱:wusongtougao@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