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供稿
我刚毕业的时候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所以在这里写下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心得,供年轻的朋友们借鉴。
我的经历:
我2016年法律硕士毕业,坐标为中部某985工科院校。从2014年实习到目前来看,我的实习/职业经历大概是这个样子:
2014.7~2015.7在一家小律所实习,期间以公司股权,私募基金等非诉为主。由于当时还在研二学校兼有要计学分的课程,所以实习并非很连续,大概就是每周去三天的样子,周末偶尔跟着老板出差。
2015.7~2015.9在一家P2P平台呆了两个月,接触到了时下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和行业的蓬勃兴起,当然也看到了线上线下两张皮具体运营模式是什么样的。大佬们都是银行系统出来手握资金资源的老谋深算,对风控合规的把控倒是非常重视。记得当年短短两个月就经历了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出台、监管对P2P的信息中介定义、以及人心惶惶的股灾对公司业务的冲击,很多坏账产生。
2015.10~2016.7就去了某中字头券商营业部实习,做新三板。作为校招拿到的第一份offer,我其实是认真考虑过是否要留下来,但因为营业部只能给理财规划师岗,加之一些其他原因,也就最终没有去。
2016.7~2016.9在某地区精品律所做信托业务。这份工作是很好的机遇,时间虽短,但律所因为氛围很好,薪酬福利都是仿照一线红圈,做的也是感兴趣的方向,有专门的师傅带,所以工作很开心。师傅教的很用心,两个月时间虽短,但工作强度大,收获很多,也算是入了门。然而因为自己太过稚嫩和浮躁,最终没能留下来。感谢师傅费劲心力的帮助和指导,严谨的风格和培训,给我打下了非诉律师的基础。
2016.10至今,我在一直在北京的综合性律所工作,从事的也一直是私募基金,信托资管业务,并且由于合伙人的业务领域自己的视野也得到了扩展,也慢慢地找到了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业务领域,前路虽然坎坷,但相信自己仍然会一只走下去。
现在回想起来,我2016年硕士毕业的时候,正是新三板火热,资管财富神话遍地的年代(尤记得当年信托少于10利就卖不出去的年代,短短两年破刚兑去通道真是恍如隔世),法学院的学生有很多选择,而去券商做投行以及考富庶地区的法检,或者去大型央企国企做法务是很多同学优先的选择,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想要更好,更安定的生活,又或者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想做什么,那么就选条件最好的吧。现在看来,那些去了券商,公务员,国企的同学选择都是很正确的。很多人在毕业一两年内结了婚,买了房,在一线城市拿到了户口,生活安稳衣食无忧,慢慢地扎下根来过着不错的生活。去券商和金融机构的同学大多收入不错,颇有积蓄,大概也能混上知乎上的中产生活。而当时他们选择这条路也仅仅是因为觉得挣钱多,门槛高,至少不会太差。
也有为数不多的同学去做了律师,境遇互有差异。一部分是实习开始就在一家不错的律所,毕业也就留下了,拿着微薄的工资做着繁重的工作(就算是红圈所,在他们看来相较于金融也是微薄了),但至少环境优良,平台宽阔,待遇中上有发展空间,几年后也可以在本地立足,还有一部分同学呢也去了律所,但是是一些薪酬待遇比较差,学习成长基本靠自己的律所(诚然就算今天这样的律所也占中国大多数),他们很忙,但好像并不开心,生活并不如意,只能算勉力维持,这部门同学在拿到执业证后大多都跳槽去了待遇更好的地方,大多是国企,金融机构或者民企法务。
转眼毕业两年了,常和做律师的这帮同学聊天,大家都抱怨自己当初怀揣理想来做律师,每天辛苦操心忍受老板剥削仍旧吃土,而且由于条件限制也要无限期推迟结婚买房的计划,慢慢地对未来逐渐丧失信心,但那些去了其他地方工作的同学都早早地买房买车,娶妻生子,生活富足,并不焦虑,就是天天抱怨工作没劲不想上班,都说干几年了出来做律师。
现在回想来,从25岁硕士毕业到30岁之前,不得不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光,常言道,在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虽然现代社会晚婚是大势所趋,但是能够在30 岁以前安安稳稳组建家庭,安居乐业,给父母照顾,承担起对家人和社会的责任,再去砥砺奋斗,确实是要比毫无基础飘零他乡闯荡要好,平凡人的生活充满不易,家人的关怀,安定的工作和良好的待遇能让你减少些焦虑,有更健康和愉悦的心态,让你成为更好的人,抛开一切追求理想作无根浮萍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物质基础,否则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并耽误你宝贵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心境使你前进的步伐犹豫不决。
有趣的是,选择做律师的同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科班出身或者从本科时代就向往做律师,影响他们的很可能就是孩童时代的TVB律政剧,某一个风华正茂或耄耋之年的教授激情澎湃发人深思的演讲,自己身边发生的一桩不平事,亦或是在黄皮红皮的十四本教材中看到的某一段话,也有可能纯粹就是很早听信了‘’律师是法学生最挣钱的行业,只是要熬‘’的论调。
也许是法科生的一种执念,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认为毕业后当务之急是找一家律所实习顺利拿到律师证,他们把这件事放在优于高薪、拿户口、稳定安逸的生活,甚至可以忍受离家漂泊的孤独和显然不公的待遇,也许是经历了历经千辛万苦才通过的司法考试,也许是仅仅是想以这种方式对自己七年的青春时光的一个纪念。大家在拿证之前都无比坚定,而拿到律师证之后仿佛都不再重要了,他们仍然有责任感,但是现在需要追求自己生活。
今天的律师行业,早已今非昔比,我经常看到许多合伙人回忆起草莽年代拼搏奋斗的经历,并以此勉励后辈韬光养晦,发奋图强,但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时代早已更替,留下的空间很少,年轻人都在紧巴巴地活着,还要面对越来越难获得的执业资格和愈来愈规范的管理。如此想来,特别是对于资质平平家庭条件并不怎样的同学,能够在行业坚持下去并有所作为,不知要经历一番怎样寒彻骨,才能有梅花香的那一刻。
于我本人而言,当初放弃券商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自己心中那个执念和理想,一路坎坷走来,虽然不满意却不后悔,因为置于当时,这也确实不算多难的选择——年轻人总是不顾一切就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而虽然境遇窘迫,但父母也比较支持,母亲常说:‘’现在这个时代,你去做律师帮帮那些可怜的老百姓,也算是个正经行当‘’,我虽然知道不是这样,但也明白她的意思,也只有会心一笑。所以不敢怎样,可能是这样一份信心和自得,就继续这样做下去吧。
与诸君共勉。
编辑/董唯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