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律师专业化,尤其是青年律师专业化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很久。本文认为,专业化让法律服务劳动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应该区分在律师每天的工作中,究竟哪些属于律师业务的核心技能,通过引入外包和众包的方式,帮助律师在核心技能上深度挖掘,提高服务水平。
一、何谓专业化
专业化这个问题在行业内已经说烂了,但是究竟什么是专业化、专业化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仍然值得讨论。
老道的律师常说做律师不容易,不但要精通专业,更要成为营销高手、交际达人,还要是优秀的师傅以及财务专家。现在更是要求我们懂英语,懂电脑,会做PPT会画图。
那么,究竟何种技能是核心的?或者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算作专业化呢?
笔者认为,打造不可替代性是律师专业化的“第一要义”。所谓“不可替代性”,是指既能排除其他行业的竞争,也能排除同行的竞争。我们的核心技能是解决只有法律人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要比其他律师更精准地解决。
凡事抓“主要矛盾”,在客户需求点上极力专业化,才具有脱颖而出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在其他细节上尽量周全以锦上添花,但万万不可颠倒主次。
二、律师专业化道路的两点思考
如果您认可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让法律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那么接下来要厘清几个问题。
首先,哪些属于律师业务的核心技能,哪些不属于。其次,属于律师业务的核心技能何其多,我们是面面俱到还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深挖。
也就是说,我们是做一个万金油律师,还是只专注于保险法、信托法?面对一个案件,我们是全程事无巨细地做完,还是只掌握那些核心的节点,比如检索?
笔者认为,中国律师的业务技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事务性事务,一个是精细化实务。
(一)事务性事务
笔者在用“TOWER”做“婚姻家庭1.0”的时候,发现整个案件流程充斥着大量的非专业性任务,即“事务性任务”。电话接听、心理辅导、文件管理等事务性问题又会引发一系列管理性问题,占据律师大量的工作时间。
同时,笔者认为,很多事务性任务作为律师没有必要精通,也不可能比该专业的人员更精通。如果我们能够把处理这些非专业问题的时间腾出来,也许可以更加集中优质地处理法律专业问题。
美国利润率最高的律所“Wachtell Lipton”的人员配置或许可以佐证笔者的观点。这家律所的服务人员和律师的比例差不多是2:1,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律师能够用更多时间真正地在专业上发力。他们在客户需求点上极力专业化,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不可替代性,回报则是利润最高的名头。
综上,让专业的人处理专业的事,让法律人回归法律的本质。
(二)精细化实务
律师行业的三大板块民法、刑法、行政法,每一个都博大精深。就民法而言,民事、商事案件二者就大为不同,而商事案件又可拆分为公司、证券、保险等。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足够律师专研一生。
另外,业务办理中,也存在很多技术流程,比如检索、诉讼可视化、模拟法庭、当事人心理辅导等,每一个内容都有太多值得深度挖掘的地方。
而现实是,很多律师三类案件都在代理,办案时从头到尾都自己做,把自己当作一个十八班武艺精通的侠客,其专业程度究竟如何、究竟有多大不可替代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华轶琳律师在《思维远比技能重要,方向远比苦干首要》一文中写道:“当年的天同律师事务所在许多律师偏好多金的非诉业务时,另辟蹊径专注于需求较大而服务水平较低的诉讼利基市场,而如今的天同已经成为了诉讼界的标杆,诉讼的最高进阶‘法庭庭审’,也被天同制作成最具价值的法律产品。天同的成功证明了任何利基市场,经过挖掘和深耕,均可称为法律服务的蓝海。”并进一步提出“法律服务的创新不只限于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专业面窄了,但是纬度够深,依然会有巨大的市场。”
这充分说明,在某个细分领域深度挖掘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三、外包与众包
可能有人会问:律师如果只做律师,其他的工作谁来做?我不去营销,难道指望客户会直接来找我?不去交际,不去混个脸熟,到哪都不好办事;不去培训就没有外快,难道让我去你家混饭啊!
在此,我想引入两种协作方式供大家参考,它们分别是外包和众包。
(一)事务性事务外包
无讼阅读前段时间发表了一篇题为《电话接线服务开始外包,律所基础工作的外包时代或已来临》的文章,令笔者感触颇深。文中认为,电话接线不一定非在律所内部完成,外包给专业的接线公司意味着律所可以腾出更多空间聘请可创收的律师。
细而推究,现在律所养的大多数律师助理和实习律师不正在做这些事吗?
他们内心其实是抗拒的,也不屑做这种基础实务,而是憧憬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尽早学以致用。同时,师傅也没有时间具体指导新人如何打好一个电话。
这其中便产生了大量的矛盾和低效。与其这样,不如干脆把电话接听外包给一个接线公司,让新人能够静心协助律师办案,获取专业上的快速成长。更重要的是,专业的接线公司服务质量会比法律新人更高。
外包其实是最简单的一种减负方法,而互联网能够帮助我们跨地域地寻觅最专业的服务公司,这将大大提高协作效率。
外包实质上发掘了律所或者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明确核心竞争力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进一步优化核心竞争力,并去除核心竞争力的干扰因素。
律所、团队、律师做定位、发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去掉干扰因素,将与核心竞争力无关的业务通过律所内部或者外部市场外包。
(二)众包催生精细化实务人才
为何中国律所很少有那种专注某个领域的人才?其实还是利益分配问题在作祟。
80%的案源集中在20%的律师手中,剩下80%的律师自然只能饥不择食。而专注一个领域,深度挖掘一个工作细节是需要时间的堆积的。迫于生计,剩下80%的律师很难做到这一点,自然也谈不上什么专业化。
也就是说,要想行业整体达到专业化,必须解决一个基本问题:让律师有时间、有可能性专注于某个领域和工作细节。众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简单设想一下众包的律师合作方式:分布在天南地北的律师共同处于一个虚拟平台。北京的大佬律师接下了一个案件,把它按节点拆分成了无数个步骤。把其中需要实地出庭的任务分配给了北京的在线律师,而把只要在网上可以协同的任务分配给了其他律师。大佬选择合作律师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过往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总体评价。在这个场景下,我们来看众包的三个样态:
1. 众包将案件节点化、细分化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开篇就论述了“分工”的意义:一个手艺高超的人“闭门造针”,不如几个人分步骤按工序的造针。所谓“分工”并不是几个人杂乱无章地凑在一起,而是有序地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生产活动。
法律服务同样可以进行板块化分工。一旦涉及分工则意味着我们会集中精力把时间投入在某个流程或领域中,自然更容易细致和专业。而且,节点性任务的反复锻炼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巨盾所的华轶琳律师就说过:“如果认真做一次法律检索工作,其实争议焦点、可视化制作、策略等自然就出来了。”这说明了节点任务是可以深度挖掘的,而且也需要专业的能力、时间的积累。
众包则可以让律师专注在某类节点任务上,而不要求做完整个案件。
2. 趋于零的识别成本
所谓识别成本是指,我们在决定与何人协作的时候需要花费不特定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考察。比如,案源持有者要决定把自己的案件托付给何人办理,肯定要花一定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考察。项目越重大,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
为了省却时间成本,近水楼台先得月,其亲近的人可以分一杯羹。然而,这种经验式的判断并不完全正确,借助于大数据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互联网的便利,众包可以大大减少协作所需的识别成本。
3. 考核标准唯有专业能力
之所以识别成本可以降低,是因为我们可以不花时间考察,而直接通过某律师过往协作的评价而决定选择与否。比如借助于“无讼名片”的数据,我们可以直接根据该律师过往的诉讼成绩来选择由谁为自己代理。
评价体系主要判断的内容就是其专业能力。大家一视同仁,无论长相几何、身处何方,只要评价高、数据优质,就可以放心试用,因为他犯不着为了在我们这一个案件中偷奸耍滑而丧失信誉,影响日后的生意。
如果大家开过淘宝店就知道,差评对于一个店铺的影响非常重要,卖家往往退钱甚至倒贴也要用户消差评。现在很多滴滴打车的师傅服务也非常优质,并非其生来笑脸,而是这份笑脸和优质可以带来五星好评,这个评价可以决定其能否获取更多人的认可并与之交易。
律师每次完成工作的细节都会在互联网上留痕,最后形成一个评价体系,方便案源持有者和其对接。
就笔者目前了解到的信息,已经有很多律师同仁在构筑无边界的律师协作平台了,比如罗毅、王越律师打造的“thaw”平台,蒋勇律师提过的开源的律师办案操作系统,以及“律派巨匠”平台。
目前,律师行业的众包模式尚在摸索中,困难有很多,包括利益的分配、项目成果的归属、人员的协调、客户的接受程度等等。但是,相信这些问题将在未来得以解决。
尤其是对中青年律师来说,他们本来就一无所有,每完成一个项目便可获取一笔报酬,远比他们在律所拿死工资好。这些人可能就是众包实现的最大动力,也很可能是未来在某个细分领域极其擅长的人才。
实习编辑/马艺方
为无讼投稿/tougao@wusong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