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身为法律人,有些体会只有法律人最能理解。在你的执业生涯中,哪些经历和情感让你不吐不快?哪些心得和体会希望与同行分享?每周四晚八点“夜聊会”,与所有法律人一起聊一聊你眼中的律界人生。
各位法律人,在您真正从事法律行业后,与从业前想象的法律、整个行业相同吗?还是您理想中的那般摸样吗?思维方式与在学校做案例分析时有何不同呢?同时,您是如何看待“学院派”与“实务派”的分歧呢?一波儿司考正式结束,大批量的实习律师走上岗位,您希望看到他们从学校里带来或者丢弃哪些东西呢?欢迎您与我们分享~
今晚我们聊聊:“理想与实务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无讼观察员/吴瑜
张露壬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
今年的司法考试正式结束,感到可喜的是身边参考的小伙伴几乎都通过了,几经磨难终于可以走上理想的法律职业道路。想想自己,从毕业到现在已在法律职场上摸爬滚打4年了,其间历经颇多但确实也成长不少,也深感法律实务的实践过程并不像当初在校园里想象的那样。
在我们的法学教育中,学生们通常被要求(而只被要求)对各种指定的知识了如指掌,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多维度的,我们通常有着强烈的“正确答案”意识,认为学习就是学习知识,并体现为在考试中写出正确答案,而基本上不认为自己有任何必要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的知识,更不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这样围绕着“正确答案”学习多年的我们,并非具有思考、敢质疑、敢批判、敢研究的能力。另外,法学院也很少提供一种适应职业需要的法律训练,大多还是停留在“理念”上。
然而个人觉得,从校园走出来后到实战法律实务,校园中的环境并不会帮你做到良好的衔接,实务环境远远复杂得多。从我当诉讼律师的经验来看,是否能成功应对一个案件,不只是简单的去对法律关系、法律条款做分析就够了,其中包括首先要了解当事人想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如何考虑诉讼策略,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法官的态度,对手的态度等等。你更需要知道的是,每个案件都没有“正确答案”,不同的人对案件有不同的理解,小到一个琐碎的细节。而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去发现问题,论证问题,敢于质疑进而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得以最优化的方案去应对。当然,我说的以上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实务的道路上困难与乐趣也并存,更多的需要咱们自己去慢慢探索。
王沭鑫 河北君合欣律师事务所
专业律师的梦想与坚持
我记得在2013年执业第一年,我师傅在出差的路上问我,“你将来想干什么,有没有(职业)规划”我就异想天开的巴拉巴拉说了一堆,我师傅沉默了一会儿,说做税吧。我并不知道当时自己是多么的幼稚,说出的规划是多么的不切实际,虚无缥缈,我非常庆幸师傅并没有指责我,而是问了我几个问题。我当时说“我想做国际贸易,因为没有接触过,在我心目中做这类业务的律师特别的厉害。”当时我师傅就问,“业务从哪里来?你跟海关熟悉么?等等”还说我舍近求远,然后他就说了,你身边有这样这样的资源,最好的资源就是有“税务”专业的老师,而且对于专业的问题,直接在家询问就解决了。这次对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影响我一生。
从此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业务是什么样的?如何做这样的业务?等等。2014年、2015年因某原因在家休息两年,在此期间,我也偶尔会想起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直到2015年底,整个律师行业开始盛行教律师实践的课程,各个方向的都有,只要你想学的东西,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都能找到,微信中同行交流群跟雨后春笋一样,数量猛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慢慢的对这个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刚上班么,当时的案子也不多,我就有大量的时间去学专业,我本身是学法律的,对财税根本就不懂。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从最基础的开始学,就是学财税专业,一般做这个专业的人都有三个证,一个是法律职业资格证,一个是注册会计师,一个是税务师(原注册税务师)。那我就从税务师开始考,我问了很多人,他们告诉我会计是财税的基础,我就开始学会计,刚开始的时候,那感觉简直跟凌迟处死似的,太痛苦了,因为根本看不懂,连最基本的借贷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这样断断续续的享受那痛苦,终于在2个多月以后,开始貌似的看懂了,终于放弃了“要放弃”的念头,开始真正的打开这扇门。
当然了,真正下决心开始做专业的,还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很多律师侧重做营销,也很擅长做营销,这类律师当然了也赢得了很多东西,对于我们青年律师来说,不擅长做这些,在三四线城市,又没有各种关系,生存都是问题。这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我猛然想到律师区别其他行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专业。那么我就回归到专业,把我的专业做到极致。
在此期间,我一边学基础专业,一边看有关这个专业的所有相关的文章,听前辈们讲课,也会去外地参加此专业的培训课程,不单纯的是听业务操作,最主要的是听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思考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想,因为我本身懂得就不多,脑袋里整天就跟十万个为什么似的,有很多问题需要答案。
我深爱律师这个行业,这是我的梦想,我梦想着有一天,我能在这个专业领域成为专家,能为企业提供专业性的意见,因为我的专业,能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有些不懂得税法的律师,确实草拟的合同,造成很多的税务风险,给企业造成没必要的损失,我拼命的学习,去找方法,去向不同的人去询问如何才能做到更好。在此期间,我也受到过很多重伤,例如有律师同行无情的嘲笑我“无龙可屠,你学什么屠龙术?”也有企业家、管理层会质疑,他们觉得可以通过他们的方式可以达到某种效果吧,人家也不好意思说什么难听的话,只能以委婉的话语回绝我。作为我又想把这个业务推广出去,选择平台推广,也得有人愿意试用,还有市场对我的认可度啊,我也没有号召力,年纪又小,很多情况,客户宁愿相信那些主任,只有我们知道,有些主任只是徒有其表罢了。
可能上天也眷顾我,在某个场合,我认识了某个人,他用自己的平台帮我去做推广,其主要形式是讲课,与管理层开小会去探讨,慢慢的我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因为得到了小小的认可。期间也得到很多同行前辈的认可,尤其是在我的专业度上。心里还是很知足的。原先遥遥不可及的梦想,好像在慢慢靠近。
虽然前路艰辛,我觉得只要坚持下去,只要我非常努力的去夯实专业,梦想一定会开花。我经常给自己说,我要以专业向专业致敬,无所谓其他。
尹乐 重庆锋语律师事务所
每年司考公布成绩的日子,我都会夹杂紧张与欣喜的复杂情感,紧张的是又一批司考胜出者要规划人生,一头扎进律师行业跟我抢饭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法学教育、怀揣法治理想的年轻人加入,对大环境的改变总是值得期待。
意欲做律师的小伙伴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衣着光鲜,进出各种高档写字楼,卡着秒表给当事人计时收费,在法庭上唇枪舌剑,维护公平正义,一战成名走向人生巅峰……不管你们是如何设想律师职业,反正我有过这些欲望。不遂人愿的是,法学专业常年稳居就业率倒数第一,刚进大一的我就被当头一棒,高大上的职业梦想已然成为位阶较高的追求,我首先要确保自己能在行业里能生存下来。我相信很多跟我一样起点不高的律师,刚入行时都是不挑食的,各种繁杂的工作都积极揽下,甚至在执业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挤在民用房改装的格子间里写材料,灰头土脸的在建筑工地上给工伤职工工友作证人笔录,戏谑自己是法律民工。律师工作似乎也是打怪升级的游戏,增加经验值、财富值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然阅尽人生百态,法律实务里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争的无非一个“利”字。维护公平正义固然重要,那是法律制度宏观全局的功能,而个人命运不同,对法官来说是一个日常的案子,对当事人来说可能一辈子就遭遇这么一起沉重的纠纷。当事人花着钱对我们委以重任的时候,我们更应掂量那份信任的沉重,案子无大小,都要全力以赴。
最后,我想摘录某位大咖的名言收尾:法学是典型的先苦后甜、胜者通吃的长线专业。法学是成年人的工作,如果不快点毁掉你的童年,你怎么真正成熟!法学是研究人性恶的科学,如果不深刻直面邪恶,你又怎能彻底明白正义!还记得你看过的《理想国》吗,柏拉图告诉我们,各施其职则是正义。
黄婷 北京市中银(南昌)律师事务
从实习到从事律师职业,前前后后也有三年时间。在一个还不能完全算得上二线城市(南昌)职业的我,执业之路或许有一些许和他人不同。我在将近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做的都是基础研究工作,方向为建设工程。从最基础的搜索案例,到开始分析典型建设工程案例,再到分析各种具有争议性的建设工程问题。因为我坚持要做一个学术派律师。期间,也会偶尔接触实务,给当事人做具体分析。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我满载信心杀回实务现场,却被现实击得粉碎。你会发现你潜心研究的各种问题,并不能立竿见影的给你带来收益的效果。相比那些把更多时间忙于宣传的律师,好像我们这群律师反而是不被信任的那一类。实务派的律师们可以滔滔不绝得和当事人讲述如何和法官沟通,思维方式也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觉得万变不离其中,无需专业化。他们或许有更多其他途径帮助当事人解决法律纠纷。
因此,最开始我是没有太多案源的,但我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初衷。我坚信学院派的我们会有比实务派更出彩的地方。一年的时间,我看过了建设工程上万个判决书,研究过了一个个典型问题。一般只要当事人提出一个纠纷,脑海里总是会蹦出和其类似的案例。我的思维方式无形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对严谨。
一次,我们市里某政府单位急匆匆的找到我们,原来是单位综合大楼已经停工两年无法竣工,究其原因还是工程款的问题。十多本厚厚的资料,一本本完全无序的合同,会议纪要,我有条不紊的整理出来,把争议焦点、案件事实、证据材料一一分析,并查找相关案例进行佐证。期间,我抱着厚厚的预算书、投标书向专业的造价师请教,并和他们就法律问题、专业问题一次次进行激烈的碰撞。我不仅仅只是通透了法律规定,更加理解了造价知识。半个月后向他们提交了一份几万字的报告,并用了两小时时间向完全不懂建设工程的单位领导们解释清楚了一个个问题。期间我看过他们法律顾问出具的只有三页纸的法律意见书,大而空,没有任何实际意见,只是照搬法条。而我可以从原理、法条背后的含义、案例甚至法律之外的专业化的知识,一一解释,最后报告被采纳。
我很庆幸自己从法学院出来后,没有丢弃之前在学校养成的学术研究的习惯及思维,即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刨根问题。法庭并非是吵架的地方,扎实的专业基础,严谨的理论思维我相信会更获得法庭的尊敬。但学院派的我们,也有一些需要改变的,比如和当事人的沟通方式、处理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等。
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实务派,没有对与错的选择。但我觉得坚持专业基础的扎实,踏实研究一个个法律问题背后真正的意义,并去掌握每一个和法律相关的行业知识,而不仅仅是为了案子而做案子,才是一个真正的法律人。
刘京成 湖南九子龙律师事务所
在中国,离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协议离婚,民政局办完手续从此就能一宽两别,另一种是诉讼离婚,法院调解不了判决离婚。坦白说,在中国,诉讼离婚是真的很难,至少第一次判离的概率不大。
虽然《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了几种法定判离的事由: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家暴、虐待、遗弃、赌博、吸毒、感情不合分居满两年或其他感情破裂的情形。
但是司法实践中,对于举证的要求非常严格,我接的第一个案子,女方被家暴,提交了医疗费收据、伤情记录、接警笔录、居委会调解协议、男方保证书,家暴的证据是相当充足了,男方在庭上没提任何异议,性格非常暴躁,出言不逊,连续咒骂女方、法官、律师后,甚至离庭两次,拉都拉不回来。
按理说这种情况,正常人都觉得要判离了,结果几个月后,判决下来了,上面依然说着“感情尚未破裂,驳回女方诉求”。
即便事前就给女方说明了中国式离婚的难度,可是看到女方拿着判决无助的样子,几句“刘律师我知道您尽力了”的话并不能止住我内心的内疚,以及对司法无能的愤怒。
后来我接的好几起婚姻纠纷,基本都以调解离婚的方式结案,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起扶养权纠纷,原告女方是精神病人,我们代理男方,反诉离婚。两个案子合并审理,说实话,幸福的人大抵是相似的,而不幸福的人,不幸的理由各不相同。
女方父母结婚时瞒着男方自家女儿的病史,将拖油瓶丢给男方后溜之大吉(这属于其他感情破裂情形中的一种),男方在广州打工靠着每月几千的工资给女方治病,给父母养老。人到中年后,干不动体力活了,迫于无奈将女方送回了娘家,女方父母照顾几月之后不干了,起诉男方。
法庭上,女方的精神状态与常人无异,说起话来咄咄逼人,比她请的代理律师清醒多了,男方这边若不是我们律师撑着,早就崩溃了。开完庭签完庭审笔录,我们离开后,法官使用了调解大法,叫他私下过去,给女方补偿五万块,要不然坚决不判离,判离了女方来法院闹,捅他几刀不值当,并威胁道本地有起诉八次离婚都不判离的案例。
男方屈服了,最后调解结案,我们作为律师只能尊重他的决定,至少换取了人身自由。
说实话,有时法官也是背锅侠,最想麻溜判离的也是他们,但是,严格按照法律来判决的社会效果,他们承受不起,只有增加当事人的诉累——至少隔六个月后第二次起诉判离的概率会大点。
离婚很难,结婚时请谨慎,不要被那帮制造婚恋市场恐慌的坏缺们骗了,他们并不会对你的人生负责,如果单身不能让你幸福,不要指望着靠结婚改变这种局面,你会失望的。
下期话题:
从法学院步入律所的路程似乎总是迷雾重重,刚入圈儿时跌跌撞撞似乎犯了不少错误。但总有人是被上天眷顾的孩子,实习期遇到了能让自己学到太多的师傅。不少人初入圈里是懵懵懂懂,甚至不知如何去找到好师傅,或者是说,不知如何提升自己以至于能够让好师傅为自己指点迷经。各位法律人,你当初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师傅的?您有什么前车之鉴?或是,在您现在作为一个“好师傅”,有什么想提醒当时的自己以及现在的小白?欢迎您与我们分享~
下期夜聊会主题:“如何寻找到一名好师傅?”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微信号:wusongyueduxms)或发送至投稿邮箱( tougao@wusongtech.com ) ,和我们分享。
如果你有其他想聊的话题,请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