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身为法律人,有些体会只有法律人最能理解。在你的执业生涯中,哪些经历和情感让你不吐不快?哪些心得和体会希望与同行分享?每周四晚八点“夜聊会”,与所有法律人一起聊一聊你眼中的律界人生。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呼吁人类加强文化素质提高,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世界读书日最早的提议则是由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的“世界图书日”的设想,而在200多年前的同一天,1616年4月23日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他们的文学成就辉煌了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作为我们法律人,小编认为,法学素养是毕生的追求,而文学素养则是提升境界、升华自我价值的重要条件。理解分析能力是法律基本功,而这种能力的锻炼自然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维锻炼来训练。小编在此斗胆问一句诸位:“今天,你读书了吗?”
今晚我们聊聊:“法律人推荐的一本好书”
无讼观察员/王昊宇
赵晶 山东舜翔(枣庄)律师事务所
《最好的辩护》
“没有人愿意真正得到正义”,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当代美国最伟大的律师之一,艾伦。德肖维茨在其带有自传性质的畅销书《最好的辩护》中开篇导言,同时也是德肖维茨教授以其自身从事刑辩经历总结出的十三条规则中值得所有刑辩律师深思的重要规则之一。
作为最能精彩反映美国当代律师刑辩业务的著作之一,《最好的辩护》收集了德肖维茨教授最富有争议、影响重大的数十个案件,有胜有败。教授认为,即便是败诉案件,无论对他还是对法律的发展,抑或是对委托人来说,意义绝不逊于胜诉案件。
在导言中,德肖维茨教授以极其锋利的笔尖对美国司法制度的真面目进行深刻揭露,“黑色的法袍,白色的谎言”是教授对法官的隐喻。而对于律师和检察官,则被教授嘲讽为“诈骗精英”。同时,教授将美国司法制度比喻成一场游戏,如前所述的刑辩十三条则是游戏中的“规则”。
从内容上看,《最好的辩护》分为三部分:“无罪推定”、“妨碍秩序”、“打击不义”,每一章都详细讲述教授为之辩护的经典案件。通过为这些案件提供辩护使得德肖维茨教授总结出一条近似于真理的刑辩箴言--“最好的辩护就是主动进攻”。换言之,辩护不应只是消极应对,不能仅靠侦查机关提供证据,应该由辩护律师自己寻找、调查证据,以找到破绽给予控方关键一击。在本书记录的辛普森案中,德肖维茨教授等律师组成的‘梦之队“就将伪造证据的警察在法庭上当庭揭发。而当控方忙着为自己辩护时,也就失去了足够的时间对付委托人,从而丧失胜诉的机率。
“一个国家是否有真正的自由,试金石之一是它对那些有罪之人、为世人不齿之徒辩护的人的态度”,这是德肖维茨教授经常告诫学生的话。对于刑辩律师而言,《最好的辩护》告诉我们,即便是面对腐败、不公正的司法制度,也要坚持用真诚坦率的精神去领悟法律、运用法律。做律师和做人所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样,拥有真正正义的法律精神、最真最敢于直面磨砺的人格,永不服输的坚持和韧劲,自然会有“最好的辩护”!
俞乾文 浙江红邦律师事务所
《不激不随》
作者陈虎,江湖人称少文老师。
推荐理由:
一、没读过
本书首发,我已订购,但仍在路上,结论是本书没有读过。将没读过作为推荐理由初看是推荐者的不负责任,细思则不然,恰恰相反。没读过而敢于推荐,是对推荐书的大大自信。
这种自信源自一种观念,即作者和品质的关联性。一如胡适对于《水经注》的考证处处彰显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思想,基于对作者少文老师长期以来的认知,有理由相信,陈虎出品,品质有保证。
从已知道内容看,本书是少文老师八篇演讲录的集合,以“做一只思想的狐狸”为序,定位为专业图书书中可能隐藏的理性的光芒,严谨的论证值得期待。
二、有机会读
不同于某些大家推荐的名著,好是好,不是绝版就是孤品,普通人想看而不能,本书正在预售之中,一般人都有机会能够读到。
(小编注:陈少文老师的新书正在举行赠书活动,点击这里可以查看活动具体内容)
尚梦晓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图解番茄工作法》
作为即将步入法律职场的菜鸟,学习一些方法论意义上的技巧和习惯对法律职业生涯的顺利开启意义重大。时间对于法律工作者而言是最基本的刚需,时间不够用是法律人最常见也最苦恼的问题。面对每天冗杂的法律事务,如何能够有条不紊且高质高效的完成,时间管理就成为重中之重。时间管理其实早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初入职场的新人要加强学习,很多律所的高级合伙人也相当重视。现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习的体会,推荐一本由瑞典作家史蒂夫·诺特伯格(StaffanN·teberg)所著的《图解番茄工作法》。
推荐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一本小册子,并有很多形象的图片解析,好读易懂,两个小时就能把全书翻看一遍。另外,其操作性极强,一下午就能掌握番茄工作法的核心要领,直接为己所用,省时省力。
第二,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工作任务、预估、一次只做一件事和应变调整等内容。就自身体会而言“一次只做一件事”和“应变调整”对于法律工作者而言是更为重要的。所谓“一次只做一件事”是指在一个番茄钟内(一般为25分钟)只专注于一件事。这一点对于法律工作者而言是极难的,因为我们在作一件事的时候常常会有其他事情插入,比如在写材料时常会有咨询电话和邮件进来。对于这些情况,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如果不是特别要紧的事项,可以短信回复现在正忙稍后回电、把回复邮件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集中进行。如果是比较要紧的事件,则可能涉及到番茄钟的中断以及之后的一些做法,书中均有详细解析。所谓“应变调整”是指根据自身的使用体验或处理事项的不同,对25分钟的番茄钟进行调整。一个番茄钟之所以一般是25分钟,是因为正常而言成年人的专注力可持续的时间是25分钟。但每个人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若无法持续专注25分钟,则可以调整至20分钟或15分钟。同样的,在写案件材料和相关法律文书的时候,可能认为25分钟的时间太短,每当有写作灵感就要结束番茄钟且休息的时候,则可以延长至30或35分钟。
第三,番茄工作法的基本规则就是专注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每过四个番茄钟休息20分钟。这种规则不仅使我们紧张的神经得到短暂的放松,更重要的是可以把时间置于我们自己的掌控之下,感知时间的流逝,明确具体事项所耗时间。这种控制感会增强我们对待处理事项的预判力和完成工作的满足感。
关于使用番茄工作法的工具,有一些方便简洁的APP可供推荐,比如极简番茄钟、番茄ToDo等,安卓和IOS系统均可下载使用,并且会有可视化的使用记录,可供进一步的分析调整。
陈世银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
《优势谈判》
很多律师是专业的律师,专业水平非常高,可是有时候会发现很多律师不一定专业水平比你高,但是接案能力却比你强,客户也非常多,客户也愿意支付比及高的律师费。其实这恰恰说明了,很多客户并不是因为你极高的专业度而找到你,很有可能是在谈业务的过程中符合其心里预期。
那么我推荐的这本书就是如何帮助我们进行更好的谈判,实现互共赢,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优势谈判》,由美国谈判大师罗杰·道森创作。这本的一共有五个部分,十一个章节,全书基本上讲的都是怎么进行谈判,里面有很多的谈判技巧,而且引用了大量的商业案例,通熟易懂。比如第一章的几个技巧:开出高于预期的条件,永远不要接受第一次报价、避免对抗性谈判、假装不情愿、钳子策略。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到这些谈技巧,就可以知道如何进行律师报价,本书作者给我们的建议就是一上来就要报高价,因为如果不报高价就没办法给自己留下谈判的余地。同时也可以抬高律师在客户心中的价值。
作为律师也应当是一名商人,可以通过本书的学习为自己的业务谈判、纠纷调解等提供新的思维认知。通过本书,我们也可到如何善用诚信的力量、暗示的力量、爱心的力量,努力做到比客户更了解客户,清晰阐述成交带给客户的“好处和回报”,互惠互利。
冯清清 广东广悦律师事务所
《政法笔记》
重口难调这件事,说的不仅是吃,也是读。
推荐书,开书单是一件私密又危险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偏好,你将一道松鼠桂鱼放在一个云南人面前,他不会觉得这是什么美味。菜是好菜,饮食经验和口味偏好不同罢了。
读书也是这样的。所以,我并不愿意去向您推荐,很大可能让我吃得欢欣鼓舞的酸汤鱼你并不喜欢。我只想描述一下,描述一本我喜欢的书--冯象老师的《政法笔记》。
这是一本法学随笔,评说的是国内大大小小的法治故事,大到宪法、腐败、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小到取名用生僻字、婚前财产公证……虽为法学随笔,但完全不是法言法语式的意识形态言说,不是讲一些正确的废话,也不是将法治和国情批评得体无完肤。它的评说方式很特别,笔意是英美范儿的(作者是哈佛中古文学博士和耶鲁法律博士),内容却是中国本土的素材和经验。好似撞色的衣服设计,给我耳目一新之感。至今仍记得最初读到《腐败会不会成为权利》和《它没宪法》这两个小篇时,自己受到的思维冲击,你会讶异作者居然是这样解读的。隐藏在小小的短篇之下的,是深刻的洞见。
不过,《政法笔记》似乎不适合作为法学启蒙读物。稍微有点法学阅读基础,可能更好。
马瑞跃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实验班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我推荐豆瓣评分9.2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本书是以色列的青年怪才、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该作品一经上架,就受到各国读者的热捧。
本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一个观点“社会秩序都是由主体间的想象所建构的”,而法律不过就是智人演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想象,其实,这点与潘德克顿法学强调的法律的概念性不谋而合。
书中讲到史上两个最有名的想象:一是约公元前1776年的《汉谟拉比法典》,二是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前者可以说是几十万古巴比伦人的合作手册,后者可以说是现代数亿美国人的合作手册。这两份文本都宣称自己所说的是普遍且永恒的关于公平正义的原则,然而美国人认为所有人生而平等,巴比伦人却并非这样认为。有客观的对错吗?显然没有,原来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汉谟拉比法典》还是《独立宣言》无非是在创造让人们信以为真的想象,想象存在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这个原则其实只是存在于智人丰富的想象之中,只存在于他们创造并广而告之的虚构故事里。
既然这些所谓的国家、正义、人权和秩序等等都是虚构的,难道智人没有意识到?为什么没有崩溃呢?原来,为了维系这些伟大的想象,让更多的人坚定不移的信任,人类投入了大量的心力,甚至不惜引入暴力残害同胞,比如构建国家,国家再建立军队、警察、法院和监狱等机构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这时,法律便应运而生,法律无非由想象的一个个概念而生,也正是一个个概念构建起了法律的大厦,而概念性也使得法律职业成为专业人士的专属。正如作者所说“智人发明出了许许多多的想象现实,也因而发展出许许多多的行为模式,而这正是我们文化的主要成分。”
关于法律想象,作者举了生动的例子--“法人概念”的产生。法国国会编写的法律制度规定了只要经过法定的礼仪和仪式,再经过宣誓就可以注册一家新公司。标致公司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于是千百万的守法法国好公民相信标致公司好似它是一个存在的实体一般。
其实,概念性是法律的性质之一,法律是一套概念体系。无论是适用范围、构成要件,还是法律后果,都是通过法律概念表述出来的,概念的发明是科学思维的工具,用文字进行表述,这也体现了人类超越其他物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法律家们通过思辨想象构建了法律世界。
“法律”这个庞大的想象还会继续存在,并将继续繁荣。因为,智人发展的前进步伐从未停止过,不变的就是改变,从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智人已然成为整个地球的主人,时至今日,似乎再跨一步就进入了神的领域,因为我们不仅能够改造周遭的世界,还能够改造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的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离我们如此之近,当先正在进行着重大的变革。而法律人是否也会开启新的想象,将新的社会关系规制其中,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未来无尽可能,无尽挑战,法律人需要的是更多的智慧,不断学习,发挥无尽的想象,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Growth and change are the law of all life.Yesterday's answers are inadequate for today's problems--just as the solutions of today will not fill the needs of tomorrow.”
莫燕雯 江苏中虑律师事务所
《致年轻律师的信》
作为法律人,我们都读过很多书,不论是考试需要还是兴趣所需。读书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享受生活最好的方式,感谢小编邀请写下法律人推荐一本好书的话题,让笔者可以畅所欲言。当然,读过的好书太多,无法一一列举,在这里就推荐一本引领笔者走进律师世界的书--艾伦德肖维茨的《致年轻律师的信》。
《致年轻律师的信》是金杜律师事务所创始人王俊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家弘联合推荐,号称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辩护律师37年人生阅历和执业心得,年轻律师、法学院学生必读经典之作。何教授说:“德肖维茨教授讲述了一个法律人的成功之路。你不一定要走他的路,但你一定要了解他的路,因为这一定有助于你走好自己的路。”王俊峰说:“律师事业需要专业经验与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理想与信念。艾伦德肖维茨37年职业生涯的心得提炼成书,对法律职业同仁必定会有诸多启示与鞭策。”
笔者作为法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幸读到这本书,受到启示与鞭策,虽然何教授说了不一定要走德肖维茨教授的路,笔者还是选择先进入法院从书记员做起,学习、了解、把握庭审节奏,两年之后走上律师执业之路,这一点要非常感谢德肖维茨教授,正如《华盛顿邮报》对他的评价:“德肖维茨总是能够以饶有趣味的方式告诉初学者他们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是的,笔者就是觉得很庆幸,在职业选择的初期、在作为一名初学者时读到这本书,从而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中有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体验。
《致年轻律师的信》每读都有新的感受,我总是有新的感受,至今微博签名还是书中一句话:“Don't risk what you don't have enough of to get more of what you have plenty of.”从书中的结构看,第一部分是生活与事业,第二部分是胜负之间,第三部分是做一个好人,层层递进,也是我们要走的每一个阶段,但是道德一直在每一个部分体现着,德肖维茨教授的结语:“也许律师比其他大多数人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道德内核,因为在他们的职业领域里,道德是如此模糊,规避道德的诱惑无处不在。……无论来自何处,这种道德内核应是恒定不变的,以此来对职业判断作出评价。”希望不论处于哪个阶段的你,都能够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守护道德,拥有激情,做自己最想做的人。
下期话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的道路永远是坎坷又艰辛,磨练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毅力和耐心,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十年春秋,半载芳华,有的人甚至毕生都在追求学术上的造诣,力达知识山岭的高峰。无论是为了潜心钻研以明其理,还是为了经世致用而明其用,学习都改变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追求。更多的人在求学的道路上也收获了友情、爱情,所以求学也并不是一段仅仅枯燥而晦涩的经历。小编我学术造诣不深,在此抛砖引玉,请在座的各位聊聊自己的求学之路,可以是几则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是几位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恩师,也可以是自己学术上获得的造诣和成就。有什么有趣的经历或是细腻的感悟可以分享呢?期待你的回答!
下期夜聊会主题:“法律人的求学之路”
欢迎投稿与我们分享你的经验和看法!你可以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微信号:wusongyueduxms)或将你的心得感悟发送至投稿邮箱(tougao@wusongtech.com) ,和60万法律小伙伴一同分享~
如果你还有其他想聊的话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