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法实务圈 | 代充把游戏开发者熬成内伤:代充问题梳理及应对措施
姜斯勇 姜斯勇   2019-06-22

 

本文由作者投稿于无讼APP,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近日,QQ音乐发布一则通告,强烈谴责IOS代充行为,特别是利用黑产进行充值的行为,并声明要采取封号等措施。

 

风靡一时的手游--王者荣耀也曾发布过类似禁止IOS代充的声明。

 

淘宝也连续三年发布禁止经营手游代充的公告。18年的公告称,将对淘宝网“网络游戏点卡>>手游充值”二级类目暂予关闭。

 

图片来源:unsplash

 

苹果IOS代充(下称代充)一词对很多“充值用户”来说并不陌生,特别在手机游戏、付费视频、付费音乐等付费领域,由于找代充比官方渠道充值便宜不少,在利益驱动下,很多用户自然会选择代充渠道进行充值。便宜对用户来说似乎是好事,但殊不知代充行为几乎是众多产品开发者或运营商(统称开发者)的噩梦。

 

那代充到底是什么?为何让开发者那么痛恨?

 

代充,从字面理解就是找第三方代自己进行充值。现实中,代充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1、黑卡。指利用非法取得的信用卡进行充值。

 

原理是:由于国外大多信用卡是无密支付,通过卡面信息就可以实现支付,代充商家们就会将这些黑卡与苹果账户进行绑定,并为用户充值的,用户再付钱给代偿商家。利用黑卡充值的,苹果最后是不会和开发者进行结算的,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坏账,导致开发者最后收不到实际的款项。

 

236技术。指的是利用苹果对小额支付不用验证的漏洞。由于行业中,最大额的充值方法是将648元的充值额分为18个30元加1个6元来实现,因此被叫做“36技术”。

 

原理是:当用户利用36技术进行充值时,苹果会直接向开发者发送支付完成的凭证,开发者就会向用户发货(虚拟财产)。但苹果其实并未扣款,倘若用户卡上只有1毛钱,这一笔交易也能完成,由于苹果没有扣到钱,就会将其认定为坏账,因此也不给开发者进行结算。

 

3、汇率差。苹果的汇率设计较为固定,而世界各地的汇率却无时不在发生变化,这一点在代充商家的眼里却变成了一个巨大商机。2013年,南非货币--兰特不断贬值,这时,代充商家们就大量使用南非兰特来为国内用户充值。

 

原理是:此时人民币对兰特的汇率升高,由于苹果在南非标记的商品价格未做相应调整,相当于相同的人民币在南非可以买到更多的商品,代充商们便可以通过这一汇率差,实现低买高卖,而开发者却没有得到更多的收入,并且可能还要承担贬值的风险。

 

4、恶意退款。是指在充值或购买道具后又要求退款,但退款后已经发放的道具并不会被收回。

 

原理是:代充商家要求买家在下单的同时提供自己的游戏账号和密码,拿到买家账号密码后,用自己的卡以官方正价进行充值,买家获得相应游戏产品后向卖家确认付款。收款后,代充商家则以“商品没有到账”、“小孩乱点误购”等理由,向苹果App Store申请退款,而由于苹果的退款政策,苹果一般都会同意退款,代充商家们就可以从中获利。

 

但与前三者不同的是,据说退款造成的坏账在苹果的判定中,属于“有效订单”,苹果照样会对这部分进行30%分成,也就是说厂商在承受退款的损失后,还要向苹果倒赔30%。

 

所以,这种退款方式的代充是开发者最不能接受的,并且很可能直接拖垮中小开发者。

 

图片来源:unsplash

 

对于第一种利用黑卡充值的,代充商家无疑已经涉嫌犯罪,涉嫌的罪名有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信用卡诈骗罪和盗窃罪等;

 

对于第二种利用36技术充值的,涉嫌的罪名有诈骗罪、盗窃罪和非法获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等;

 

对于第三种利用汇率差的,目前来看很难讲构成犯罪,毕竟汇率变动是客观发生的,代充商家只是用了空间差,而且这种方式比较容易阻击,比如苹果快速调整商品价格,或者开发者直接禁掉特定地域的充值服务。

 

对于第四种利用退款漏洞的,2015年浙江金华发生了全国首例iOS恶意退款案,有一名90后代充商家,就是利用苹果恶意退款,最后法院被判诈骗罪。但现实中,与这个产业的规模来讲,真正被抓的案例还是太少了,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恶意退款这个噩梦仍然会一直缠绕着开发者。

 

那么,对于恶意退款这种行为除了等司法机关处理外,就没有其他措施了吗?

 

图片来源:unsplash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让苹果直接禁掉中国区的退款政策。但苹果却显露出为难。一方面,此类充值退款服务仅是苹果退款服务中的一小部分,苹果还有众多支付业务,一律禁掉退款服务,势必会影响众多用户的体验,毕竟苹果现在力推其支付服务,该漏洞足不足以让苹果牺牲用户体验来填补?另一方面,苹果此前就曾因单独对韩国实施“不退款”政策,而受到韩国官方的巨大压力;在中国区禁止退款,不免会产生类似的巨大公关压力,而且苹果一直在追求全球统一的服务,这会阻碍其实现这一目标。

 

严格来讲,这四种代充方式与苹果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关系,要不就是政策漏洞,要不就是管理不力,但目前的现实是无法指望通过苹果方面解决。

 

那对此有哪些自保的方式吗?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

 

外层:

 

1、打击前高调公告。可以打击前1个月和前1天各发一次。可通过邮件+置顶+弹框+公开信的方式,发布打击代充的公告。从心理上震慑用户,毕竟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另外也可以提前给用户打个预防针,避免后续敌对舆情;最后视情况采取永久封号与临时封号,对于临时封号的记录到黑名单,进行重点关注。

 

2、选择合适的打击时机。其实,代充久禁不绝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开发者的利益相关,毕竟游戏也好,各类APP也罢,都需要人气,如果用户贪便宜的道路被完全封死,势必会影响用户付费的热情。所以建议等产品积累来一定基础和数据再进行精准打击,就像B站对于FGO(命运冠位指定)在淘宝代充的临时封禁,据统计当时共有3306名玩家被“精确打击”。

 

3、提前和工商执法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因为打击代充时,代充商家受损最大,所以他们往往会冒充用户去工商投诉,而对于工商部门来讲,投诉是必须要处理的,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届时开发者又要忙于应对执法部门。

 

4、用户被封号后,必然情绪不满,这时应该引导用户去淘宝等平台对代充商家进行投诉,进行差评等,开发者也可直接向淘宝、商家发送律师函。总之就是让淘宝等平台进行处理,毕竟淘宝这些平台对代充商家的掌控力是非常大的。

 

5、各个细节做好证据留存工作,调整相关用户协议,避免将来用户因被封号或道具清零而提起诉讼。用户作为消费者在法庭上自然享有天然的优势,这就使得开发者更要在证据、协议拟定中下足功夫。比如在用户协议中明确约定禁止哪些方式的充值,如果发现此类情形,开发者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用户申诉的流程和需要提交的材料,用户最终要承担的责任等等,以及开发者如何证明自己履行了格式条款告知义务,变更通知义务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对条款的特殊安排来得到合规的效果,避免最终被法庭认定为无效条款。

 

一旦有个被处理的用户获得法院支持,那么随之而来的将会有更多的用户纷纷起诉,并且代充商家们也会蠢蠢欲动,这时,开发者就会面临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尴尬境地。

 

图片来源:unsplash

 

6、另外加强宣传,提示用户找代充自身不仅会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还可能遭受刑事处罚。据悉,有的用户因为找了代充,也被检察院提起了公诉,理由是用户购买代充时,明知代充商家是通过违法犯罪的方式进行,用户构成代充商家的共犯或者单独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内层:主要是通过数据记录与分析等技术手段来判定哪些账号是在国外代充,并有利用汇率差的嫌疑,以及哪些是账号经常登录的设备,哪天突然登录到一个陌生设备,虽然这些可能无法成为指认代充的直接证据,但却是开发者处理此类用户的重要依据与有力证据。

 

总而言之,就是增加用户找代充的成本与风险,阻力大了,用户找代充的热情自然会下降,如果问代充什么时候才会停止?恐怕只有等到代充无利可图后才会真正停止,不过开发者也不能坐以待毙,可以采取积极措施将代充损害降低到最小,同代充展开斗争。

 

 

编辑/代重阳

 

 


在读

热门评论

点击看看法律人在讨论什么
<<<<<<< HEAD
======= >>>>>>> 96172cdab5db5d05644eea1a7a596661ab949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