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职场中的“高等压抑合格”
阿城曾讲过,人类通过后天学习,学会一种与本能作用相反的机理,叫压抑。比如社交中彬彬有礼、长幼有序,工作中守时高效、理性克制,这些被文明引以为傲的工作习惯,无不和压抑有关。它压抑的,是人类天生懒惰、散漫、暴力、色欲之本性。受高等教育程度越深,“高等压抑合格”程度越高。
所以,我们常常感慨,童年时的快乐最纯粹——一块糖、一条小河、一个足球,都够我们开心一整个夏天。其实,这不是纯粹与否的问题,成年人,仍然可以有发自内心的纯粹快乐。关键在于,成长和教育中,为了换取高等社会待遇,你练就了“高等压抑合格”。
这让人们长期以来,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对待工作场景中的情绪。想想看,我们和同事、朋友用得最多的问候语,就是注意身体;我们和父母聊天、通电话,被叮嘱最多的,也是“多注意休息,注意身体”。身体是革命事业的注册资本,对于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会感觉到,身边很多人,即使身体不错,状态仍然糟糕,所谓日常“丧”。这不是身体的问题,这是情绪的问题,是“高等压抑合格”的体现。
“高等压抑合格”在工作中无处不在。赶项目做尽调连续加班,外卖吃到食不知味,只能安慰自己这是减脂机会;辛辛苦苦做出的法律研究,老板批评根本不是他要的东西,只能劝诫自己终身学习是律师本能;修订了八个版本的交易合同,客户告知交易取消,只能告诉自己甲方爸爸永远是对的;自己拼尽全力队友浑身无力,既得干活又得背锅……
这些都是我曾遇到过的工作场景,相信作为年轻律师,你也似曾相识。它们不是工作中的巨大苦难,不是那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忍一忍、熬一熬,都能过去。但它们高频,无从闪躲,它们让人工作得不快乐。不是常常如此吗?使我们不快乐的,从来都是一些芝麻小事,你可以轻易躲闪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
二、如何有效进行情绪管理
既然无法闪躲,能否主动出击?从我个人的感知和观察来看,是可以做到并且卓有成效的。有效的路径,是进行情绪管理。情绪管理,就是认识和驾驭自我情绪的能力。说“驾驭”可能不太准确,更多的是一种与自己情绪平和相处的能力,是一种让理性等等感性的能力。
那些情绪管理得当,被我们称之为“高情商”的人,多能收获更好的工作成果和职业经历。我对这样的职场榜样进行观察,总结出他们管理情绪的共同点——对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对他人有深切的共情。
(一)建立对职业的自我理解
情绪管理,首先是认识情绪。认识是友好对待的前提。男孩女孩相亲,总要先天南地北星座口味聊一圈,就是为了增加了解,互相认识。当你把工作视为处对象,你会发现,这种对职业的认识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你情绪产生的环境。为什么新人容易在职场中情绪失控,而那些资深人士会有更为淡定平稳的情绪表现,因为后者对职业的理解比前者更为深远。换言之,后者对工作这个“相处对象”更为了解。
对职业的了解,具体说来,包括工作性质、工作特征、上下游参与方几个主要方面。以非诉律师的工作为例,律所性质是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律师是一个服务行业,这决定了我们的工作价值在于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或解决(交易)方案,是谓“吃专业饭”。
关联着这个性质,非诉律师的工作要求专业、严谨、及时。回复客户一句是或否之前,或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或需要书面依据作为支持,逛街聚会笔记本电脑不离身是常态。我们没有明确的供应商,律师工作成本主要是时间和脑力,但我们有明确的客户。对于非诉来说,客户多以机构为主。这是一般性的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有对工作个性化的理解,这建立在你独一无二的工作经历中,并且要辅之反省的习惯和抱臂旁观的眼力。
具体来说,手账是帮助你养成反省习惯的有效方法。手账不一定是那些花花绿绿的本子,电脑、iPad、记事本甚至收银小票,都可以成为你想法的容身之所。手账,其实就是随手记流水账的意思。在不间断的反观,流水般的记录中,你对自己职业的理解会不断加深。
当你建立了对职业越来越真切的理解,你会知道,所谓干一行爱一行,那是大瞎话。大实话是,干一行恨一行。正如近处没有风景,景致总在远方。工作,这个每天相处八小时以上的“对象”,很难有让你持续深爱的可能。但无法持久的深爱,不意味着不能友好相处。事实上,对于工作而言,除了极少数对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他们具有巨大的热情之外,很多人只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保持一种细水上流的上进就足够了。
工作的实质就是一地鸡毛和一点星光。那些杰出的前辈,总能在认识到这个真相后,仍然选择全力拥抱它。我眼里的他们,为了那一点星光,不厌其烦地打理一地鸡毛,直到那束光,打到自己身上。
(二)建立对他人的深切共情
如果说认识情绪,可以转化为认识情绪赖以存在的职业。那么与情绪相处,便可以转化为与引发情绪产生的人和事的相处,最终归结为与工作环境中的他人相处。
麦肯锡一位合伙人分享过这样的观点:
无论在哪儿,决定你执业满意度的东西,其实不是公司的牌子,不是职位待遇(当然待遇很重要),而是你周围的4-6个人,包括你最近的“上级”,你合作最多的“平级”,以及你最近的“下级”。这几个人里,如果有全力支持你的导师,有无间的朋友,有得力的干将,就是职场最幸福的人了。
确实如此。职场中的一切人和事,无非是人的事情,说到底都是人。你如何与不同角色、身份的人相处,影响甚至决定了你日常的工作状态,长远的职业幸福度。但这4-6个人的幸福搭配,毕竟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别人家的同事”。在你的工作中,多的是看上去比你傻的上级,“猪队友”一样的平级,以及什么也不会的下级。当你眼中出现这样的黑暗搭配时,很有可能是因为,你缺乏一种共情能力。
共情,又叫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与同情心的悲悯不同,同理心是一种能了解、推测他人行为和感受的洞察能力,强调“设身处地的理解”、“感情的移入”和“共感”。通俗讲,就是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将自己置换到合伙人、团队同事、秘书或实习生的位置,尝试从他们的视角考虑问题,你兴许会发现,自己那些愤怒、失落、抱怨、指责,没有那么理所当然。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同理心倡导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是相同的意思。但这只是整体性的原则,分拆到具体行为上,心理学对同理心的等级描述,对我们更有指向性。心理学研究将同理心描述为四个等级:
同理心等级 |
行为描述 |
---|---|
A-1 |
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沟通时讲客套话,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愿意倾听;安排事务几乎不考虑下属的需要。 |
A-0 |
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人沟通比较真诚,愿意将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来;能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学会倾听,工作中尽量考虑对方的需要。 |
A+1 |
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能够使人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想法,感受说出来;能够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够用心倾听;在安排事务时,尽量照顾到对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调整。 |
A+2 |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工作依据。有优秀的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能从别人的表情、语气判断他人的情绪。真诚,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以对方适应的形式沟通。 |
等级描述表细化了同理心的行为指标,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变得更有操作性。很多道理,人们都懂,但很难去践行,就是因为大道理高度概括,无法为人们行为提供具体指引。上表不仅可以提供评测,看看你的同理心在哪一个等级,也为我们建立更高等级的同理心提供了指引。
德鲁克曾在随笔集《旁观者》里提到,他“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能这样观察人、理解人、发现人的多元和独特,是管理宗师德鲁克的过人之处。
这已经从被动建立共情进阶到主动发现个体的独特并加之以欣赏。带着这样的视角去工作,我们不仅能从与人的相处中获得正面情绪反馈,更能从我们所释放的体谅和尊重中,收获回音谷般的体谅和尊重。
编辑/董唯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