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无讼APP,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解释三”)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对股东抽逃出资行为的法律后果,“公司债权人请求抽逃出资的股东在抽逃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那么在法律实务中如何认定股东存在抽逃出资行为并要求其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本文作出分析如下:
一、关于抽逃出资行为的法律规定
《公司法解释三》(法释「2011」3号)第十二条规定:“公司成立后,公司、股东或者公司债权人以相关股东的行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损害公司权益为由,请求认定该股东抽逃出资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又转出;(二)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三)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四)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五)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行为。”
2014年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07次会议对《公司法解释三》进行修正,于2014年2月20日发布,该修正将其中第十二条规定的情形第(一)项删除。但最高人民法院随后在《最高人民法院(2014)民二他字第19号答复》中确认,“公司成立后,股东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未经法定程序又转出,损害公司权益的,可以依照该规定第十二条第四项的规定,认定该股东抽逃出资”。
二、关于法律实务中抽逃出资要件的认定标准
(一)实质要件
是否损害公司利益是能否认定股东存在抽逃出资的实质要件和先决基础。
现行的《公司法解释三》第十二条中实际对抽逃出资设置了一项实质要件和四项形式要件。损害公司利益作为实质要件,仅在满足实质要件的前提之下同时存在任意一条或多条形式要件时,才能认定存在抽逃出资。
基于注册资本确认的是一个公司对外偿债能力,损害公司利益应当解读为股东的抽逃行为导致了公司的偿债能力降低。具体表现为公司出现资不抵债或者其他不能清偿债务的状况,如果此时存在抽逃的形式行为,那么就可以认定该行为构成了抽逃出资。
反之,即使股东实施了抽逃行为,但并未导致公司出现债务清偿不能的状况,则不能认定股东存在抽逃出资,进而要求股东承担补充清偿责任。最高人民法(2014)执申字第9号执行裁定中认为,“本案虽然符合了《公司法解释三》第十二条规定的形式要件,但是如上所述,实质要件难以认定。所以无法认定昌鑫公司构成抽逃注册资金,在执行程序中追加昌鑫公司为被执行人证据不足”。
(二)形式要件
1. 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
虚构债权债务属于最为常见的抽逃出资行为,其主要包括虚构交易和虚构借款两张形式。公司往往在诉讼中提交相关的买卖合同和借款合同以证明资金流转的正常性。针对于上述情形应当考虑合同的形成时间,确认其是否为后补的合同。
(1)对于买卖合同关系,应当结合发票、入库单、账面存货记录等证据判断,同时还要查看其买卖的商品是否为公司的主营业务商品,共同认定是否为真实交易产生的资金往来。
(2)对于借款合同,由于公司作为经营主体,出借资金并非常规业务范围。如果公司将用于展示偿债能力的注册资本频繁出借,应当直接认定为存在抽逃出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公司不得直接或者通过子公司向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借款”。上述法律规定并没有限制公司向股东提供借款,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3年5月21日给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关于山东省大同宏业投资有限公司是否构成抽逃出资行为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2003]第63号)规定:“借、贷业务是金融行为,依法只有金融机构可以经营。工商企字[2002]第180号文所指股东与公司之间合法借贷关系,是以出借方必须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或财务公司)为前提的。非金融机构的一般企业借贷自有资金只能委托金融机构进行,否则,就是违法借贷行为。非金融机构的股东与公司之间如以借贷为名,抽逃出资,可依法查处。”该行政解释可以为民事法律关系中认定是否构成抽逃出资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2. 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
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主要是指公司通过修改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内列报的项目,具体表现为增加资产、收入项目或资产、收入金额,减少负债、费用项目或负债、费用金额等方式导致所有者权益或利润增加,进而导致股东分配到的利润增加。
法律事务中如果出现对公司存在上述行为的合理怀疑,可以请求法院对公司进行审计,确认其是否存在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的情形。
另外,如果公司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先行提取法定公积金再进行利润分配时,可以依据该条规定要求股东将违规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
3. 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
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实际属于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的特殊化形式,是指利用债权债务关系将公司的资金转移至具有关联性的另一公司。该项并不需要判断关联交易是否真实,只需判断接收资金的公司与资金转出的公司是否存在关联性。
认定关联性的条件在于两公司之间是否存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大股东的身份重叠。怀化市鹤城区人民法院作出的(2017)湘1202民初1887号判决中认定,“鸿瑞公司与鸿瑞房地产公司存在关联关系,黄某、刘某同时系两家公司的股东,其中黄某系鸿瑞公司的执行董事,系鸿瑞房地产公司的监事,刘某系鸿瑞房地产公司的执行董事。从以上查明的事实和证据分析,两被告存在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的行为”。
4. 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行为
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行为作为兜底条款,包含了本文开篇陈述的“股东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未经法定程序又转出”的情形。此外在债权人提供了初步证据证实公司存在资本大额流出的前提之下,公司不能举证说明该流出合法时,应当认定为未经法定程序将出资抽回的行为。
三、抽逃出资的举证责任
《公司法解释三》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之间对是否已履行出资义务发生争议,原告提供对股东履行出资义务产生合理怀疑证据的,被告股东应当就其已履行出资义务承担举证责任”。
虽然该条规定的是股东是否履行出资义务情形的举证责任,而未明确规定股东是否抽逃出资情形的举证责任。但是抽逃出资是指在公司成立后,股东非经法定程序从公司抽回相当于已缴纳出资金额的财产,同时继续持有公司股份的行为。基于这一定义,抽逃出资实质属于变相违反出资义务的行为,在事实及对其他股东、债权人等相关主体权益的影响上与股东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基本相同。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对于抽逃出资而言,由于公司股东更有可能掌握较公司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较为详尽和关键的证据,而公司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客观上存在举证困难。
因此,不应适用一般举证责任原则,而可以适当减轻公司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的举证责任,即在公司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提供能够产生合理怀疑的证据的情形下,转由公司股东承担相应举证责任。
综上所述,在涉及股东可能存在抽逃出资行为且对方注册资本为实缴时,起诉时一定要增列股东作为被告,并于开庭前向法庭申请调取被告公司的银行转账记录,针对转账记录提出合理怀疑的部分,要求被告举证证明其并不存在《公司法解释三》第十二条的各项情形。否则,公司股东应当承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编辑/杨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