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向无讼阅读独家供稿,转载请联系无讼阅读小秘书(wusongyueduxms)
2016年郭德纲和曹云金师徒反目公开互撕的新闻,曾经在媒体上传得沸沸扬扬,郭德纲反撕曹云金的时候,在长篇博文《天涯犹在,不诉薄凉》的开头写了一段文字:“有明白人说这种处境好尴尬:正面回应是以大欺小、如不回应是理亏默认、马上回应是气急败坏、回应慢了是处心积虑。观众说几句被骂是水军、徒弟说几句是威逼利诱。做人好难啊,也只得冷眼看轻薄。”它既有结构的对称,又有郭氏的调侃。其实,如果对逻辑学有所了解的读者或许看出来了,郭德纲其实用的是二难推理,并且逻辑成立。
二难推理的几种形式中,其中最典型的,也是最常见的是简单构成式,其结构是这样的:A或者B,如果A则C,如果B则C,所以,C。将郭德纲的其中一段文字全部复原成标准的二难推理的ABC结构就是这样的:
“正面回应是以大欺小(做人好难)、如不回应是理亏默认(做人好难)、马上回应是气急败坏(做人好难)、回应慢了是处心积虑(做人好难),(所以)做人好难啊,也只得冷眼看轻薄。”
那么什么是二难推理呢?
二难推理(DILEMMA)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有两个选言支持的选言判断做前提构成的推理。假言选言推理的主要形式。其结论可以是直言判断,也可以是选言判断。因为这种推理有时反映左右为难的困境,故称。关于二难推理,抛去晦涩难懂的书面解释,其实说得简单一点,可以理解成咱们国人常说的“进退两难”。比如15世纪时,英国大主教约翰·莫顿为重税政策辩护说:人要么生活节俭,要么生活奢侈;奢侈的人反正花销多,多收点税也没感觉,节俭的人反正攒得多,多收点税也没什么,所以无论是谁,加重税收都是合理的。
二难推理一般有以下四个有效式:
①简单构成式
A或者B,如果A则C,如果B则C,所以,C。
②简单破坏式
不B或者不C,如果A则B,如果A则C,所以,并非A。
③复杂构成式
A或者B,如果A则C,如果B则D,所以,C或者D。
④复杂破坏式
不C或者不D,如果A则C,如果B则D,所以,不A或者不B。
二难推理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说服工具,如果运用得当则效果极佳,有时会产生压倒性的优势。二难推理不仅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中经常出现,作为一种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它在法庭辩论中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例如:某大企业因违章操作酿成一起重大事故,在法庭上厂长振振有词,认为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公诉人反驳道:如果你知道并支持违章酿成这起重大责任事故,那么你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你不知道违章酿成这起重大责任事故,那么你也应当负刑事责任,你或者知道或者不知道违章酿成这起重大责任事故,总之你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一席话说得厂长哑口无言,只能认罪伏法。这就是二难推理的魅力。
正确的二难推理因为本身的逻辑是成立的,并且这种推理反映了左右为难的困境,经常好像是在考虑了所有的可能之后下的一个结论,所以很容易说服别人。
当然,正确运用二难推理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假言前提的前后件之间要有正确的逻辑联系。
二、选言前提的选言肢必须穷尽。
三、推理时遵守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的规则。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运用二难推理时有时会犯错误,甚至有人故意利用错误的二难推理作为诡辩的工具,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破斥错误的二难推理的方法,其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方法称为构造反驳法
针对一个二难推理的某些条件,引申出一个不同的后件,构造出一个与前述二难推理结论相反的二难推理,就好比别人可以用钢叉叉你,你也可以同样叉回去。所以这种推理方式,中国人俗称“两头堵”,西方人称之为“莫顿之叉”,也就是从这个角度二难推理是成立的,但反过来从另一个角度也能证明是成立的。
例如:古希腊有一个名叫欧提勒士的人,他向著名的辩者普罗达哥拉斯学法律。两人曾订有合同,其中约定在欧提勒士毕业时付一半学费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则等欧提勒士毕业后头一次打赢官司时付清。
但毕业后,欧提勒士并不执行律师职务,总不打官司。
普罗达哥拉斯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向法庭状告欧提勒士,他提出了以下二难推理: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他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他也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他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而欧提勒士则针对老师的理论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我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我也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我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我不应付给他另一半学费。
从这个“半费之诉”的案例就可以看出来,二难推理是一柄凶悍的钢叉,但是只要你能从另外角度找到反向的二难推理,它的威力就会被抵消。
第二种方法是揭示其前提的虚假
依据逻辑规则,如果一个推理的结论是虚假,那么,要么该推理的形式无效,要么存在虚假前提。所以指出一个二难推理的前提的假,就意味着对方的论据是存在问题的,结论是错误的。
如果某甲成为律师,他将碌碌无为,因为他的团队协作能力差;如果某甲成为检察官,他也将碌碌无为,因为他的口语表达能力弱。某甲成为律师或者检察官,总之,他将碌碌无为。
在这个二难推理中,前提是虚假的。因为两难推理中的“两难”,在于事物的发展情况只有两种可能,这样才能使人“进退两难”、“束手无策”。一个人平平庸庸,事业上没有取得较大的成绩,很明显不会局限于检察官和律师这两种职业,他还有多种选择,比如法务、高校老师、法官、警察等等。此外,该二难推理的两个假言前提中,前件和后件之间的关系只是或然的,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总之,我们只需要揭示其前提是虚假的,便可以对该二难推理进行有效地反驳。
第三种方法是指出其推理形式违反逻辑规则
当一个二难推理是依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推理的时候,它要么肯定两个假言命题的前件,进而肯定其后件;要么否定两个假言命题的后件,进而否定其前件。所以,它遵循的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过程。如果二难推理没有遵守这条规则,那么其推理是无效的,结论当然是不可信的。例如:
如果一个人是实施抢劫的犯罪行为,那么他有作案时间;如果一个人是实施抢劫的犯罪行为,那么他有作案动机。某人或者有作案动机,或者有作案时间。所以他实施了抢劫的犯罪行为。
上述二难推理的过程是无效的,因为它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的逻辑规则相违背。这样,揭示其推理形式不合逻辑,便可达到反驳该二难推理的目的。
结语
二难推理在司法实践中用途很广,尤其是在法庭辩论中,巧妙地使用它可以使对手“陷入两难”的境地,让自己在辩论中取得上风;当然,如果能识别出对手设置的错误二难推理,能帮你理清思路、揪出对手的逻辑漏洞,为驳斥对手观点创造了机会!所以要想提升论辩水平,我们必须正确地掌握它,熟练地运用它。
编排/郗博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