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图的《法律篇》、盖尤斯的《法学阶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这些耳熟能详的法学大部头专著,作为法学生的你,究竟读过几本?
如果此刻你抿着嘴羞涩地低下头,那么在今天的三个锦囊中,我将邀请你和我一起,用法律人的思维与视角去解锁法学专著的打开方式。
第一个锦囊:揭开面纱始于背景调查
所谓“背景调查”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作者其人,包括所处时代,家庭出生,成长经历如求学、就业、婚姻状况,以及作者其他作品等,而这些因素最终将决定作者的意识形态及作品的整体基调。因此,建议在正式阅读之前,先从作品的序与跋中去寻找上述信息,例如:作者书写的序言、生平大事年表、译者对译本的说明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其他媒介去作进一步检索。
以《论法的精神》为例,作者孟德斯鸠于1689年出生于法国贵族世家,家境十分优渥,年轻时专攻法律,当过律师,有过从政经验,同时对历史、哲学、自然等学科均有涉猎,这使他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殷实的经济实力和充沛的时间精力去周游列国,汲取各家所长。此外,孟德斯鸠所生活的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前叶正值法国封建主义转向没落的时期,作为时代的改造者,孟德斯鸠一方面勇敢地攻击封建主义,提出反封建、反暴政、反教会的时代任务和思想主题,另一方面在他的思想中也不乏“妥协”、“温和”、“谨慎”的性格底色。而这种矛盾性与冲突感,正是我们在阅读之初需要花时间和心思去了解、去做功课的。
第二个锦囊:界定目标锁定核心焦点
一部作品之所以能称之为专著,必定在某一领域甚至某一时代具有广泛影响与卓越成就。无论是作品的体例架构、思想维度,还是文字表述,都富有严密性、深刻性和独特性。因此,就读者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其结构是完整的、逻辑是统一的。
如果现在的你正是一名法学院学生,那么你一定要好好利用大学时光,认真精读几本法学专著,从而提升自己的法学素养。而如果你是一名法律从业者,更多的是以目标为导向解决当下的具体问题的话,那么就要带着这个任务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如果时间有限,甚至可以直奔主题,直接选取与目标最具关联性的篇章。
继续以《论法的精神》为例,该书总共分为三卷。如果你的研究课题与“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权”相关,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第一卷,即以立法、行政、司法为核心的三权分立的理想政治制度,而第二卷、第三卷相对可以忽略;而如果你要写一篇诸如“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之类的论文,那么你将意外地在该书的第三卷中找到灵感,因为孟德斯鸠用了三个章节来专门讨论民事奴隶制法律、家庭奴隶制法律和政治奴役的法律与气候的性质的关系,甚至还专设了一个章节——“法律和土壤的性质的关系”。
第三个锦囊:批判中思考兼收而并蓄
如果说阅读小说,是在体味人物的百态人生、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那么在阅读法学专著时,又会带给读者什么样的感受呢?
法学专著往往具有高度精炼的理论性,它是一种法学精神、法学价值的引领,但它未必能在第一时间解决你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而我们说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律工作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阅读法学专著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一套研究法律问题的方法、一份提升法学素养的养料。
伏尔泰曾经评价《论法的精神》是理性和自由的法典,是人类政治生活的“牛顿定理”。诚然,它是进步的资产阶级以思想斗争的形式向腐朽的封建主义进攻的体现,但同时它也无法回避自身的局限性。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并没有忘记为贵族利益说话,而时代的限制也使其无法看清资产阶级的本质。
当然,这种局限性不仅存在于孟德斯鸠的时代,更是人类发展的共性。当我们带着批判的思维穿越局限的藩篱与300年前的孟德斯鸠对话时,我们将告诉他,他所创设的分权学说和法律原则曾被资产阶级妄加利用;我们将告诉他,在他的时代之后资产阶级政权变革的实质与局限;我们更将告诉他,即便如此,也无法掩盖这部鸿篇巨作的耀眼光芒,而这束法学之光已在后人的心头闪烁跳跃。
无讼小编: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收藏,您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一起讨论。

三个锦囊 | 在财富管理领域,律师如何走出差异化竞争的路径?
三个锦囊 | 办了不少著作权的案子,“改编”与“借鉴”还是分不清?
责编:邓珂玮
排版:梁萌
审核:赵润众 王雅玉 陈丽娟 刘逸凡 张野